活动单元是课堂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在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标,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知识不在是老师教学的目标,而成为老师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每堂课都围绕课堂十六字方针“人人参与,个个过关”“充分动脑、充分感悟”进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健康的体内文化意识系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每堂课都在塑造学生未来事业成功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思维完形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课堂,打破传统课堂认识观念、课堂结构模式。笔者在实践探索中发现:活动单元是实现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活动单元可随着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不断“长大”,而不受每堂课固有的时间限制
在小学,每堂课都是40分钟,从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每堂课都是45分钟,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或者从初一到高三甚至到大学,其成长不小,综合素质提升很大,这些长大部分也应该充分地体现在课堂结构当中。如果我们人为地规定一堂老师讲多少时间、学生练多少时间,这同样也不符合学生不断成长这一事实。将活动单元视为课堂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堂课可以由若干个活动单元组成。活动单元应随着学生身心成长而逐渐变大,一个活动单元可以看成就是“一堂课”,只不过,这堂课的时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逐渐变长。
最初,由于学生自制力弱,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比较匮乏(如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而言,做题时有时题目读不懂),容易遇到非学习内容的障碍,持续学习的时间短,持续有意识动脑的时间短、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认知模式较单一等特点,此时,活动单元要小,一堂课往往由多个活动单元组成。随着学生的身心成长、综合素质的提升(自制力、学习能力提高,背景知识和技能变得丰富,如学生遇到不会的生字可以查字典,持续学习的时间变长,持续有意动脑时间变长、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知模式较丰富,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一堂课的活动单元数量逐渐变少,由最初的五六个活动单元,逐渐发展成为一堂课只有一个活动单元。当学生各种学习习惯养成,自学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可以将几堂课看成一个活动单元。此时,学生已经具备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学校的课程安排可以出现同一学科两节课连排的现象。
二、活动单元变大促进学生的成长
如果随着学生的身心成长,课堂的活动单元仍很小,那么这种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就犹如昆虫外骨骼,本来外骨骼是保护昆虫的,随着昆虫身体的不断长大,外骨骼就会阻碍其继续长大,此时,昆虫就会义无反顾地蜕皮。由此可见,课堂应随着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不断“成长”,课堂的成长表现在活动单元的不断变大,即完成一个活动单元历时时间长。
活动单元所需时间变多不是故意拖延活动时间,而是因为活动内容的增多,完成这些内容本身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一次活动内容的增多是活动单元变大的直接原因。而一次活动内容增多根本原因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一次性能够完成更多的任务。开始时,只能将一道例题或习题,或文章的一两段作为一个活动单元的内容,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次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多道例题或习题,或整个一篇文章作为一个活动单元的内容,甚至发展到将教材的一章内容或一个专题内容作为一个活动单元内容。
活动单元越大给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和空间就越大。活动单元变大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相互作用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活动单元变大。当然,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单元应适度超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学生当前能够持续学习十五分钟,那么活动单元时间确定在二十分钟左右,绝不能低于十五分钟。持续学习二十分钟是学生当前发展的目标。低于十五分钟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阻碍学生的发展,至少地说,学生得不到充分发展。活动单元大小取决于学生当前的综合素质,取决于学生当前已经养成的习惯,活动单元变大拉动学生综合素质继续提升和学习习惯的深度培养。
三、活动单元设计要关注的内容
活动单元设计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学习习惯,更要考虑班级同学的整体情况。一方面,要挖掘班级同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主导作用,将历时性事件转化为同时性事件,避免学生的内耗,确保班级同学实现“人人参与,个个过关”。作为班级的群体,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有的勤奋,有的懒惰,有的愿意学,有的不愿意学,有的能力强,有的能力差,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同一时间,不同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老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同学的不同需求,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教学时注重师化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导作用,根据情况充分发挥互助或四人组力量,及时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确保学生是全力以赴参与活动的、所反馈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学生是非理性群体,参与活动的力度往往受到情境或情绪、自身惰性的影响,不能做到尽力;学生的自我过关、互助检查过关、监督组检查过关情况都可能存在蒙混过关现象,其反馈的信息存在一定虚假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活动设计“挤”出其中的“水分”,确保其做到尽力、反馈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
在思维完形教育下,知识不在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课堂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习惯养成,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是传统课课堂教学忽略的,当然,通过传统课堂结构、教学策略也很难实现这些目标。而通过活动单元设计就很容易实现。如果用活动单元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下的活动安排,就会发现其活动单元很小且不完整,课堂本身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在阻碍学生的发展。
四、一堂课中各活动单元之间的关系
组成一堂课的各个活动单元,可以是分别独立的如图1,也可以是活动单元的某些环节合并如图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活动单元的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远不止这两种情况。
活动单元之一 活动单元之二 活动单元之三
图2图表示:该堂课由四个活动单元组成。各活动单元的前几个三个环节都是独立的进行的,最后两个环节是统一进行的。 |
五、活动单元本身的结构特点
在传统课堂教学观念下,人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般将课堂大致分为新授课、点评课、复习课这三种课型。当然,作为常态课可能出现在一堂课中存在这三种课型的影子。在思维完形教育下,根据内容特点将活动单元也相应地分成这三种类型的活动单元:新授活动单元、点评活动单元、复习活动单元。每个活动单元都由五个环节组成,故提出五段式活动单元结构模式,前文提到活动单元就是灵活变化的课堂,故可以说五段式课堂结构模式。
新授活动单元的五段式结构模式是:
点评活动单元的五段式结构模式是:
复习活动单元的五段式结构模式是:
这三种类型的活动单元的五段式课堂结构中,第一环节都是核心,后四个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第一环节服务的。在新授活动单元的五段式结构模式中,中间三个环节是分别从三个层次来解决如何自学这一问题的,解决时是以同学自学不理解的内容为载体探讨如何自学才能自学会、自学不会的原因是什么、平时应该如何弥补等问题,这种解决办法不是就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以问题为载体进行标本兼治,从而使得学生在针对以后的自学内容时能够做到更理智地自学。最后环节的抽查目的就是鞭策学生在前面各环节中做到全力以赴,并达到人人过关的水平。在点评活动单元的五段式结构模式中,中间三个环节也是分别从三个层次解决独立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时,也不是就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以不会的问题为载体探讨如何想才能想到、想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平时应该如何弥补等问题,为学生更理性地完成以后的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在复习活动单元的五段式结构模式中,后面四个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做到第一环节服务的。
当然,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某些环节,使学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张玉乐、刘煜炎著《思维完形教育——对教育结果负责的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