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崩溃季“是真的吗?
续中秋节后第一个中小学生新热话题跳出圈——”500元拒绝上学门诊特需号“。
在互联网热帖推送中,小小包麻麻发帖说到:
就在近两天,500元拒绝上学门诊特需号一号难求的帖子突然爆火。
原本以为又是某些号主P图或误导舆论哗众取宠,直到自己亲自动手查询才知道,拒绝上学门诊是真的。
门诊分为普通门诊和特需门诊,能看到的号源都已经被约满了,500元挂号费的特需门诊,一号难求!
这让我不由地联想到去年同是九月开学,微博上传来”开学第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直接爆满“的热搜。
当时报道提到北医六院精神科医生的言论:暑假时他们比较清闲,但是只要一开学,医生就忙得要命。
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看病,症状都无法上学,一提上学就精神崩溃,一写字手就抖,根本不能学习,病房里住满了不肯去上学的孩子。
两件事情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两样,区别只在于:家长孩子不再是一窝蜂挤在儿童精神科诊室门口了;取而代之的是,卯足劲来抢拒绝上学门诊的号源。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个门诊就是去年儿童精神科爆满的延续,以及更精细化的解决方案延伸。
我们不禁发问: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如以前的孩子皮实?
拒绝上学的孩子已经多到可以养活了一个单独的门诊了吗?
一个孩子讨厌上学是矫情,两个孩子想要休学是人性,但当一个又一个的个案串联成了社会现象,我们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容错率极低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难熬的童年
作业少、调皮、贪玩、到处闯祸,那是80、90后的童年。但当80、90后成为父母以后,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是容错率极低的。举目四望,皆是裁员。随时可能丢掉的工作、随时可能断掉的经济来源,让当代中年人如履薄冰,负重前行。
容错率极低的生存环境,也给了孩子极大的生存压力
尽管只是在小小的校园里,本应该是诗歌与梦想相随年龄,却被分数和日程支配得难以喘气。
来到儿童精神科门诊和拒绝上学门诊的案例里,8岁的的男孩说:
“我感觉自己好像被关进小黑屋里,明明知道出口在哪,但是怎么都出不去。有种绝望的感觉。我无法完成作业,妈妈越催促,我越烦躁,咬自己的胳膊,全是牙印。每到快睡觉的时候,都跟妈妈抱怨,睡不着,“觉得恐惧”、“烦”。
还有更多的孩子,他们在开学后、考试前,容易表现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生理情况,表现各种疼痛,头疼、眼睛疼、牙疼、肚子疼,以及恶心、呕吐、心慌、发热等,但是做各种检查又查不出问题。
图源:浙江某学生一背起书包上学就吐的新闻报道截图
这些很大程度都是由于容错率低,灾难性思维导致的恶果,这是孩子的身体正在替孩子表达情绪。
灾难性思维,也就是往最坏结果去思考的思维。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失望性情感隔离,指的是:个体在经历多次失望和负面情感体验后,逐渐对外界情感输入产生抵抗,进而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再次受到情感伤害。这种情感隔离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而孩子情绪出问题的第一步,讨厌上学的第一步,往往就从失望性情绪隔离开始。
是什么挡住了孩子的光?
拒绝上学的孩子,真正拒绝的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挡住了孩子的光?
学业压力固然是一部分,而且是很大一部分因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在生活中职场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孩子在学校都可能会遇到。
小小包麻麻很认真地翻阅了北京儿童医院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图源:北京儿童医院官方公众号(右图为微信简单翻译参考)
图片中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她:
IT MUST BE EXPLORED & NEVER IGNORED.
它必须被探索,永远不要被忽视。
我们必须去思考去探索我们的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在我们所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的地方,我们的孩子到底承受了哪些压力,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北京儿童医院一共总结了12种孩子拒绝上学的的原因,包括学业压力、竞争压力、分离焦虑、校园欺凌、环境陌生带来的焦虑等等情况。
而这些一切孩子可能没办法很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千万种原因都指向了同一种生理反应,那就是我不想上学。一去学校我就想吐,我头痛,犯恶心,注意力不集中。
当孩子无法准确表达,父母无法好好疏导沟通的时候,没办法只能火急火燎地往专科门诊送的时候,才导致了相关门诊爆火的情况。
孩子的情绪也需要宣泄的出口
家原本是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原本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可是为什么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家里解决不了呢?
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窒息感。
关于精神科医生为什么不喜欢搭理年轻的抑郁症患者,有一张图一直被传阅。
图片里的孩子,其实每一个步骤都会,也没有什么不妥的举动,可却像机器人一样被命令、被要求、被苛责,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无所谓大小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
我们经常会去对比,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得到的结论就是,现在很多孩子生活得太窒息。
在校被要求成绩和行为规范,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被剥夺;在家里一个举动一个眼神都被监管得严严实实,孩子们无处倾诉、逃无可逃。
以前的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宣泄,可以跟同伴吐槽以获得认同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宣泄的出口。而现在的孩子,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只能在紧闭的门户、钢筋水泥中面对书籍和答卷,被不好的情绪一轮又一轮地淹没,直至出现生理异常......
而在日常压力加上开学压力夹击的情况下,拒绝上学就成了突出的表现之一。那么我们作为父母,除了把孩子往医院带,我们还能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北京儿童医院也同样给了建议,希望能给到所有姐妹一个跟孩子相处方式的参考:
1、寻找拒绝入学的根本原因
2、安抚大脑
3、与孩子对话
4、制定一个计划
5、获得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6、向学校寻求帮助
图源:北京儿童医院官方公众号(右图为微信简单翻译参考)
如今的社会,父母压力大,孩子的压力同样也大,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鸡蛋由外破壳,是创伤;由内破壳,是生命。更多的时候,父母是因为趟过了太多雷、吃过了太多苦,所以对于孩子本身,化繁为简只剩下敲打和鞭策,在养育过程中少了过程和细节。
但我们必须知道,由内而外的破壳才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内驱力的,而这样的力量,才能像永动机一样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在这个本该充满活力的年龄无所畏惧,野蛮生长。
以上均为小小包麻麻发帖内容。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已是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需要更好的去调节家庭、学校、孩子本身的关系以及生活模式,爱能滋养血肉,不能让祖国的花朵在幼苗时就缺少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