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研学课程教案
指导单位:珠三角研学产业发展研究所
编辑单位:衢州莲合研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年龄段:10——12岁 |
负责老师:X老师 |
一、课前准备:(1分钟)地点:暂定 | ||
大家好,我是本次研学的指导师,X老师,欢迎大家来体验《大漆》的研学课程。 中国是陶瓷之国,是丝绸之国 ,也是大漆的故乡 。 大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始于新石器时代,随漫漫时光长河一路传承至今 ,漆的存在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漆”,了解中华文明里的璀璨瑰宝。 | ||
二、关于“大漆”(22分钟)地点:暂定 | ||
活动目标: | 了解大漆的起源、发展、现状、分布与种类、应用、特点、大漆为什么珍贵?、使用说明 | |
活动准备: | PPT | |
同学们,课程开始前我们先欣赏一组作品:
这些精美的作品都属于大漆工艺,光彩照人,精美绝伦。
那什么是大漆?大漆起源于何时? 大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国漆、生漆、天然漆、土漆。现在我们常书写的"漆"是由象形字"漆"而演变过来的。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大漆历史,可追溯7000多年。根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於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生漆具有防腐蚀、耐强酸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等。天然生漆具有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美名。 漆树只能同一个地方割三刀,可不敢多割或者少割,这也对于了"漆"字的偏旁的三点水,光原材料采取上,就足以看出大漆之珍贵。
漆字的演变
历史发展 早在8000多年前,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漆弓,这是目前世界上公开所见最早的漆器实物遗存。
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文化层的考古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给漆艺史上添了辉煌的一笔。
6000年前生漆用于陶器保护装饰,出土了大量的漆绘彩陶罐、嵌玉高柄朱漆觚作为日用品的出现,大漆很大程度上发挥出了自己的性能。
5000年前基于大漆的粘连性即其“如胶似漆”的自然特质髹漆嵌玉漆器出现;出现了大量的松石、玛瑙镶嵌的尊、罐、瓮等器物。
4000年前,夏商彩绘漆器出现,大漆与矿物质颜料结合在一起融合成不易褪色的颜料,绘制在许多器物表面。河北台西村出的商代漆器残片就是利用大漆作为主要的原料。
3000年前周朝生漆被广泛用于髹饰交通工具、食器、礼器、祭器等。在出土的文物中有漆罍、漆豆等器物,代表当时漆工艺的一个生产水平。
2200年前,春秋战国彩绘漆器应用到生活的各个维度,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大漆也用到了兵马俑外部装饰上。
1800年前汉代生漆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食器、酒器及各种器物。1500年前六朝彩绘漆器大量的应用,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人物故事图漆绘屏风就是彩绘漆绘的代表。
1100年前唐代漆器髹饰技能多样,各种新技能技法相继问世,金银平脱、雕漆和螺钿镶嵌技能高深,呈现了金银平脱和螺钿漆器等价格昂贵的漆器,使得这个期间漆器的装修富丽精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传入日本东大寺正仓院的螺钿器及“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都成为这个时期最为经典的艺术作品。
800年前宋代漆器简约化素髹漆器盛行,拥有“海棠式素髹漆碗”、“黑漆缽”等一大批经典的简约素髹漆器。
700年前元代出现了软螺钿镶嵌漆器,雕漆名匠辈出,出现了大量的经典的雕漆。明清时期漆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两种或多种髹饰技法结合在一起,突破了单一技法的装饰,使漆器更加绚丽生辉,光彩夺目,中国漆器发展到“千文万华”的全盛时期。
从历史溯源上看,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大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维度。现代漆器也是重要的艺术媒介表现之一,但基于其功能性弱化已经向艺术性转化,使得现代漆器有无用之用之美。不同国家漆器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日本的近代漆器,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也有许多创新。他们的漆器中既有能反映精致细腻的民族特点的元素,又有能反映时代特点的简洁、流畅、明快的与时代合拍的元素。日本拥有大批从事漆艺创作的艺术家和制作漆器的工匠,艺术家和工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技术和技艺上面位居世界重要位置。
韩国漆器作为"韩国之光"走进寻常韩民生活之中。自现代社会以来,韩国漆艺跻身世界前列,漆艺质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在中国前头。韩国现代漆艺在民用中追求至善,在时尚中传达至美,在宗教中寻觅至静,在自然中演绎精细,在创新中达到极致。不管漆器以一个什么形式出现,或者以一个什么样式呈现,大漆作为重要的材料,亘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漆是有生命感的,它会在岁月中不断成长,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状态,开了,是大漆因时光造就的温润美感。 也正是这一特性,使得漆器作品历久弥新,始终焕发出永不衰变的艺术魅力,把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记载下来、传承下去。
大漆的分布 天然大漆是我国土特产之一,来自于原始森林和自然漆树科类。我国天然大漆主要产区:四川、河南、山西、甘肃、湖北。
生漆主要分为两类: 大木漆:大多为原始野生,树干较为粗大,所产之漆相对浓稠,干燥性好,黑度大,附着力强,硬度大,耐用性强,是传统出口所需。 小木漆:大多为栽种,所产之漆轻淡,透明度好,光泽好,干燥性略差,附着力不如大木漆。 天然生漆以地域而名的主要有以下品类 毛坝生漆 :产于湖北恩施,漆酚含量高、漆膜厚度好、粘度大。光亮度好、燥性好。 城口生漆 :产于重庆城口,漆酶含量高、亮度好、漆酸香味浓、干燥快。 安康天然生漆 :产于陕西安康,漆酚含量高、酸香味、亮度好、干燥稳定。 贵州天然生漆 :产于贵州毕节和铜仁市德江县楠杆乡,漆酚含量高、黑度大、粘度大、干燥特快。
大漆的应用 最早使用漆的器物,是河姆渡遗址里的一只朱漆木碗。大漆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现暖黑色,能入漆的颜料有朱砂、银朱、赭石、石黄、石青、石绿、铅粉、煤烟等。再加上运用泥银、泥金,镶嵌金属、螺钿、宝玉石等,大漆涂制的器物不仅耐用并且又带有一定高度艺术性。
古代大漆就用在服饰文化当中,当时人们流行穿漆纱又称为“纚”(li xǐ)縰”,其结构为内部由丝、麻等物编织,再于表面髹漆而成,是古代一种较高级的材质。《释名·释首饰》:“纚以韬发者也,以纚为之,因以为名。古代人们常用的乌纱帽也用大漆作为原料。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就作为官员用的乌纱帽。
天然生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漆是一种优良的防腐、防锈的涂料,有不易氧化、耐酸、耐醇和耐高温的性能,用于涂漆建筑物、家俱、电线、广播器材等。
从漆到器,从技到艺,大漆艺术经历了深厚沉积的文化滋养,也经历了精湛绝伦的技艺修磨,使其成为精美绝伦的中国乃至东方古典艺术样式的代名词,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漆器已不在是贵族专属器物,现代漆艺老师们将这项有八千多年的国宝“非遗大漆"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时代大漆的首饰、漆器、家具、艺术品。
大漆的特点 物理特点: 生漆的漆膜耐久性,早已从出土的文物证实,如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朝棺木和漆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其漆膜如此鲜艳完整,充分证明生漆漆膜耐水、耐潮湿。而生漆的漆膜耐酸、耐盐、耐油、耐有机溶剂等性能十分突出,是优良的耐腐蚀涂料。生漆的漆膜耐磨。可以抛光,硬度高,因此耐磨。生漆的漆膜可以在150℃ 下长期使用,瞬时可达200℃。如加入耐热性颜料填料还可以提高其漆膜的耐热温度。生漆漆膜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在高温和高湿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电绝缘性能,甚至在水中其绝缘性能也能保持最佳状态。 颜色特点:大漆的颜色主要通过从矿物和植物中提炼出的色粉与天然的漆液调和制作而成。“黑”、“朱”二色是中国漆艺最为典型的传统色。大漆之黑浓郁沉寂 “漆黑 ” 一词即由此而来、中国有 “留白” 之说而漆艺则有 “留黑 ” 之美 。将氧化铁改换成不与大漆发生化学效应的银朱或红褐色漆液 , 则能调和出低调华贵的朱色。黑朱二色在中国传统漆器中相得益彰 , 称之为中华文明的传统色当之无愧 , 再与金银结合, 则能轻而易举地营造出端庄而不沉闷, 华美而不张扬的氛围。 大漆之色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并为其注入意味深长的国学之美。随着当代化工行业的发展 , 漆色也得到了扩展 , 创作的可能性也由此得到极大 的丰富。 肌理特点:大漆也能够营造出绚丽迷人的肌理效果, 为创作作品锦上添花 。漆艺大体可分为探涂、描绘、填嵌、堆饰、刻划、雕镂和雕漆等几种手法 。不同的手法所营造的肌理效果也各不相同。如直接涂色的髯绘和绘画纹饰 的描绘手法所得到的肌理效果比较平滑光整使用金银箔、蛋壳或螺铀进行填嵌所得到的肌理充满独特的自然之美用漆或漆灰在器物表面堆砌出不加雕琢的肌理谓之堆饰 , 其效果千变万化而雕漆更是雕刻与漆艺结合的典型手法 , 通过在漆胎表面刻画纹理可以制出浮雕的效果 , 之后也可以选择对刻画的花纹进行填涂, 展现别样的美感。 除此之外 , 在不同漆色中加入稀释剂 , 并任其流淌交融 , 更可与陶瓷流釉相媲美 , 别具风雅之趣 。漆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优秀传承, 古老神秘而优雅 。
在古代,漆器是十分金贵的,只有宫廷权贵、殷实人家才用得起。在现代,漆器也是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的馆藏珍品。 大漆为什么珍贵? 漆器的珍贵,首先贵在大漆的难得。 而一棵漆树需要生长10年才可以用来采漆,3000颗漆树一次只能采得1公斤大漆,所以民间常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可见大漆的难得。 割漆 每年三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此时漆树汁水浆足,水份含量少,容易采收,而且此时漆树自我恢复快。漆农就蓄势待发,准备好进山,割漆从山上到上下,收漆则反之从下往上收。割漆人,就像山里的精灵,割漆的同时,也守护脚下的山川树木,不会生火,都是自带干粮,大多数割漆人半夜天朦朦亮就出发了。打扎好绑腿,系好手腕,手套(山里荆棘丛生,多猛兽毒虫)。割漆人开始启程,往往要走很远的山林险路,上下漆树百余次,“百里千刀一斤漆”也就是说的割漆人的艰辛。
割漆工具 漆刀是一种特制的,短短弯把,状如斧形的锋利工具,它的总体形状犹如《隋唐英雄传》中程咬金的战斧,缩小版的战斧,漆农一生百万次的挥舞,也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割漆时,在漆树上割一个三角形的漆口,在下面三角形汇合口用蚌壳接住。大自然简单的工具被发挥到极致。
漆桶则是一悬挂腰际的扁状小木桶能装3-5斤生漆,有盖平常不用,桶内无漆时挂腰际;收漆后,有漆时则提在手上,以防漆洒。
收漆 漆农们按照固定的路线,一人一刀都出去了,按照漆农常说的“漆路”都是上路。漆路上有多少棵公树,多少棵母树,树多要上高,是打漆桩做梯,还是蔑捆。3000颗漆树可以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着严格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
储运用的漆桶有特别的规制。如清朝未年,平利漆商饶逊安“正大明”商号的漆桶,漆桶用坚木或韧蔑制成,里边用猪血、豆腐、细泥拌合刮好,再用皮纸糊上数层,或者用土布刮糊,干透后装漆。漆桶都双底双盖,即使途中出事,漆桶也不至于漏漆。
生漆采割下来时呈乳白色,遇空气氧化为深红色,又逐渐颜色变深最后呈现为黑色。刚割下来的生漆在空气中挥发,空气中有一股淡淡清香味,变质后就没有清香味,刚制作完毕的漆器也会有这种淡淡的味道,随着时间流失它的香气会随着漆器封存。
保存方法 每年割漆的时间,从四月到八月为宜,三伏天所割的漆质最佳,因为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产出的漆质量最好!每天日出之前是割漆的最好时机,漆农用蚌壳割开漆树皮,露出木质切成斜形刀口,将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令漆液流入木桶中后,以油纸密封保存。 此时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说到大漆的颜色,在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们形容暗夜能见度差,也常用漆黑一片来形容夜色黑到了极至。
过敏症 生漆,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过敏症。 生漆引起人体皮肤过敏的原因尚未完全为人所知,主要是生漆中的漆酚和多种挥发物致敏所致。不仅触摸了生漆和漆树会生漆疮,有的人嗅了生漆味,也会过敏生疮。不过大漆干燥后,漆酚就聚合成膜,就不会再导致过敏,所以使用漆器很安全。
漆器的珍贵,还因其对制作工艺极高的要求。 大漆工艺极为繁复,一件漆艺作品,从设计到成品往往需要耗时半年甚至更久,每一步都由匠人手作完成,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上大漆时,从木器层就需要做精细处理,推光、磨灰、磨黑、罩明……全都需要手工完成,且每一环节都层层相扣,差之毫厘,便很可能流于失败,非常考验漆作人的经验和功力。 髤漆环节,一天则最多只能髤涂一道(必须得等到大漆干燥后,才可以髤第二道。但是大漆极难干燥,温度在25度以上,湿度90以上,至少需要24小时才能干,遇到潮湿的天气,甚至三四天都无法干透),而一件作品要髤涂80-120道后,它的厚度才能达到1-3毫米。所以一件作品的成型可能从一两个月,到两三年不等。 而且由于受天气、环境、经验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做出来的漆器,每一件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件漆器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值得我们好好去珍惜。 机械化大时代的到来,使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越来越多,但能在岁月中留存下来的东西却越来越少。
大漆,传承至今,却仍然保留着最传统的方式,需要漆作人一遍又一遍动手上漆、打磨。从某种角度来看,实在是很“笨”。但正因为这份“笨拙”,因为每一件漆器上遗留的手作的痕迹,投注的时间与心意,使得每一件漆器都拥有独特的灵魂,绝不是量产与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所能比拟。
大漆是时间的艺术,用大漆制成的漆器,使用越久,颜色越是亮泽。即使只是安静放着,也自有一种庄重沉穆的美感。像一部优雅的诗集,蕴含着中国数千年的韵。那种静水深流的气质,并不张扬,却会在悄然之间钻进人的眼中心上,历久弥新。而其“千年不腐”的特性,比起其他的器物,更是能够长久地带着我们的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漆工艺的辉煌时期,漆器曾是大众迎生送死、伴随一生所不可或缺的常用器物。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的冲击,漆器慢慢地淡出了百姓的生活,变成了达官显贵、宫闱高墙内的摆设以及权贵们炫耀财富的玩物,从实用到观赏,漆器变得越加曲高和寡,难以为继。 所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漆文化从生活中来,应该回到生活中去。随着国内外对现代漆器艺术的探索和创新,将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融入到漆器的设计中,漆器在室内空间的运用,也变得越来越得宜。
漆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许多制作精美的古代漆器,即使长期埋藏在潮湿的地下或干燥的沙漠中,也能保持光艳如新,但出土后会因环境湿度变化大而出现变形、变色等现象。这是因为空气过于干燥,漆器容易发生断裂,湿度过大,则易出现变形和脱漆。刚制作出的漆器犹如新生的婴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器会开始逐渐苏醒,色泽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惊心动魄的美,而恰当的使用漆器则能保证漆器的美永久流传。 使用前:开封时,如果有特殊的气味,那是天然大漆(植物漆)漆器密封保存后的味道,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消失,对人体无害。在意其味道的话,请放置通风阴凉处,若干天后即可消散味道。着急使用又介意味道的话,可取一瓶温水再倒入一杯食用醋混合均匀,反复清洗即可。 漆器耐热、耐酸、耐碱、耐水,但请避免阳光直射以及特别高温的物品,请勿放进微波炉。同时,盐、碱等物质对漆器有一定损害,请尽量远离这些东西。 在移动漆器时应轻拿轻放,注意不要与坚硬、锐利的物体碰撞或摩擦,以免刮花。 金属胎漆器,其胎质较为坚固,不易损坏,所以对此类漆器以保护漆层为主。 日常使用中,手的触摸可增加产品的光泽感,随着时间流逝,漆器会呈现常年使用特有的变化,敬请期待。
如果器物表面沾上污垢,可用中性洗涤剂清洗或用棉纱布(柔软的棉布)蘸上少许食用油轻轻擦拭,避免用刷子刷洗,然后用干布把油擦去,漆器便会光亮如新。 尽量避免使用洗碗机、烘干机、水煮等清洗方式,以免造成漆器的老化和破损。 如果有灰尘积淀,可用鸡毛帚和柔软的毛刷轻轻清理,或用棉纱布擦拭。 漆器最怕干燥,放置漆器的环境应保持相对湿度40%~60%之间,过于干燥会导致开裂。 | ||
三、大漆的制作(7分钟)地点:暂定 | ||
活动目标: | 学习大漆的制作工艺 | |
活动准备: | PPT | |
01 制胎
制作漆器,首先要有胎体,如:木胎、金属胎、皮胎、竹胎、陶胎等。漆器工艺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脱胎两种形式。制作木胎漆器要精选纹理细、不变形的优质木材,如:桃木、梨木、老榆木、红木等。经过选材后,对胎体再进行整平打磨处理,清理表面。
02 裱布
这道工序能很好的防止胎体开裂,保证漆器能够长久保存。一般使用生漆调面粉为粘合剂,裱上薄而细的夏布。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用夏布按照胎体的尺寸剪好,用麦漆贴在木胎上。整个胎体都要完整贴好后再阴干。
03 刮灰
行话称这道工序”漆底子“,就是给漆器涂层。腻子是用生漆调瓦灰,分为粗灰、中灰、细灰。粗灰第一遍,中灰第二遍,细灰最后一遍,涂抹在胎体时,要求均匀平整,厚度一致。
04 描绘
装饰纹理很好地展现了大漆的工艺与技法,它是对漆器表面进行艺术加工,让漆器用各种动人的表现形式展示到人们面前。包括:描绘,堆漆,螺钿镶嵌,蛋壳镶嵌,犀皮,罩漆等。这里用笔刷一遍遍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梅花的枝桠。
05 蛋壳镶嵌
贴蛋技艺主要是利用蛋壳自身固有的白色与其自然破裂的痕迹描绘出各式精美图案。工匠要精选洁白的鸭蛋壳,去膜,晒干,再加漆镶嵌。蛋壳贴上后用工具压平后,就会呈现自然开裂的肌理,根据磨多磨少形成不同的明度,蛋壳的亮白与漆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06 髹漆
大多数漆器工艺品都是用黑红两种颜色的大漆髹漆,至少要有5个红色层和5个黑色层组成,每个色层要经过数十遍上漆来覆盖下方色层,而且每遍上漆厚度要一致,每一遍上漆都要在恒温恒湿的地窨中用24小时氧化,历经百余天,历经百遍涂漆。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功力和艰辛所在。
07 打磨
打磨是制作漆器从始至终的一个工艺,根据制作的进度,分别用各种不同型号的砂纸对胎体进行反复打磨。用水砂纸打磨时,还要不时的沾水去进行操作。
08 推光
推光的目的是在于提高漆面的光洁度,褪去漆面的浮光,使漆面散发出内蕴之精光。手蘸植物油拌细瓦灰或珍珠粉反复的磨擦漆,便能逐渐出现内蕴之光泽。用适当的力度,上百次的打磨,才能抛光出灿烂的漆器工艺品。
09 揩清
揩清主要使用揩清漆(提庄漆),丝绵或脱脂棉蘸揩清漆,在漆面上象画圆圈一样采用螺旋的手法,依次薄涂一遍,均匀磨擦。反复多次,漆面即须眉可见,宛如镜面,光彩照人。
每个工序后,都需要阴干,把产品放入阴干房,保持湿度65%-85%,温度20-25摄氏度,只有完全阴干才能进行下一层工序。层层工序下来,一件漆器,短则耗时数月,多则几年。但也是这份耐心与细心,才能让漆器长长久久光艳动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像大漆这种慢节奏的手工艺早已成为一种奢侈,但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下去,无论立达信还是一代代匠艺人,都愿意将漫长的时间、精力,以及一颗专注的心,毫不吝啬倾注其间。
每一件漆器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每一件漆器都是自然和时间的恩赐,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接下来我们观看一下漆珠的制作过程视频(1分32秒): | ||
四、大漆珠DIY(55分钟)地点:暂定 | ||
活动目标: | 体验漆器打磨抛光技法 | |
活动准备: | 漆珠、砂纸、植物油、抛光粉、手套、棉布、皮绳 | |
漆珠,用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生漆,层层涂刷于精木作胎的珠子上,另外以不同漆色描绘出花纹,经过一系列工艺后,使透过层层光漆显现出来的花纹,具有光谱的律动感,极为美丽动人。 制作一颗漆珠,有时需要经过数十次刷漆、抛光工艺,循序渐进,色彩才会光泽滋润,漆皮才会自然纯正,如同天然生成。 由于大漆的整体工艺十分漫长,所以我们今天体验漆器打磨抛光的技法,每个同学会随机获得一颗珠子,有趣的是这些珠子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案,里面有红色的珠子,有的是黑金色的,有的是五颜六色的,各种颜色都有,但是只有打磨到最后才知道惊喜什么哦!同学们在打磨的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都可以举手问老师!
打磨好的同学,就可以串珠啦,你将会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挂饰!
| ||
五、收获与分享(5分钟) | ||
同学们今天体验了大漆珠的制作,有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经验或者感想吗? 说的都不错,今天的家庭任务是为大漆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哦! | ||
六、结束语 | ||
今天的研学课程到这里就结束啦!非常感谢同学们陪老师度过的愉快时光,期待我们下次再见! | ||
七、课程反思 | ||
点击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