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研学课程教案
指导单位:珠三角研学产业发展研究所
编辑单位:衢州莲合研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年龄段:10——12岁 |
负责老师:X老师 |
一、课前准备:(1分钟)地点:暂定 | ||
大家好,我是本次研学的指导师,X老师,欢迎大家来体验《一方砚台》研学课程。 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书房必备文房四宝,而砚则居文房四宝之首。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一方砚台,承载着人一生的书写故事;一方砚台,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砚台。 | ||
二、关于“砚台”(19分钟)地点:暂定 | ||
活动目标: | 了解砚的起源、发展、分类、四大名砚、砚文化 | |
活动准备: | PPT | |
同学们,知道文房四宝是哪四宝吗? 它们分别有哪些作用? 今天我们研学的就是“笔、墨、纸、砚”中的“砚”!砚,又名“砚台”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 砚的起源被认为最迟应在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或更早。一般认为,砚台是从研磨谷物的研磨器演变过来,并在“适用”于研墨的层面上逐步加以改进而成为研墨(颜料)的器具。 现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双格石研磨盘”是1958年在陕西宝鸡出土。观此研,研型为椭圆,较对称、厚重,但石质粗糙,尺寸、比例几与今人用的实用砚相符。其结构、功能相仿,亦有区别。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原始的石砚,也是最早的绘画砚之一。
汉代砚质地以石为主,此外还出现了陶砚、瓦当砚、漆砚、铜砚等。砚的造型上已初步显示了美化的趋势,形状大多为圆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兽足,造型古朴,也有龟形砚。纹饰也多受同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汉代处于青铜时代末期,汉砚造型具有“青铜化”的特征,特别是三足砚的造型。 砚台发展到了汉代以后逐渐开始有了艺术元素,取法多取自然界中有力量而且神秘传说的灵兽造型作为砚台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如龙、凤、虎、熊、龟等灵兽作为砚台的底足和砚盖,汉代凿刻工艺古拙简朴,写意大方。出土的文物来看,两汉研(砚)台已基本完成了研向砚的转变。 东汉·卧虎盖三足石砚 汉代最常见的石砚是一种长方形的平板砚,砚石大多琢制成方形或圆形。
秦汉时期先后出现秦篆汉隶等文字,在此背景下研磨器便成为文房重器。研磨器的制作工艺也各有不同,此研磨器磨板用漆处理,研棒上方有朱红图腾,以代表使用者社会等级。
唐代石砚已经开始讲究石材。隋唐时期,因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天下文人对砚台的需求量大大增多,为了适应供小于求的砚台市场,很多地区就地取材,使得石质砚材有突出的发展。 山东青州的红丝石,广东高要县的端石,江西婺源县的歙石和甘肃县的洮河石,已被用来制砚,红丝砚、端砚、歙砚、洮砚等优质砚材纷纷问世。同时,澄泥砚在唐代也开始制作,并且盛于唐,澄泥砚也成为皇室贵族和文人的专属物品。 唐·澄泥砚 唐朝制砚工艺也有很大的进步,砚的造型由单纯的圆形三足式,发展出了圈足、多足、辟雍以及极具时代特征的箕形砚等。前期以圆砚为多,中唐以后箕形砚开始占主导地位。 箕形砚是在前朝器形的影响下演变出新的砚式,砚面较深,蓄墨量大。双足平底的稳定性,平滑宽敞的砚堂,推研舒畅、有容易护,适用的器形与时代风尚完美和合,使箕形砚成砚史上的典范与丰碑。 唐·箕形砚
宋代文化学术高度发达,文人学士们对文具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也相对提高。书写之余,鉴赏和收藏名砚成为文人的一大乐事,咏砚、赞砚,铭砚的诗文层出不穷。 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推崇端砚、歙砚。除了注重石质外,还对砚的造型十分讲究,趋于多样化。宋砚开始从单一的文房用品逐渐发展为欣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了。 宋·罗纹抄手砚 宋砚款式非常丰富,不下百种。但最有特色、存世最多、最能代表宋砚流行的还数抄手砚。 所谓抄手,即可用手抄砚底截取而得名,在箕形砚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抄手砚虽少纹饰,但线条简洁洗练,每一边缘都刚劲挺拔。它的端方四直和内敛精雅的风尚正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情怀。 太史砚为理学思想的产物,始于北宋,盛于明代,是宋明时期官用砚式典型之一。 宋·太史砚
从明代开始,砚的制作和工艺装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的功能由实用为主变成了以艺术为主,进而成为一种收藏品,开创了追求风韵文人砚雕的先河。砚台不再仅是挥毫泼墨时的工具,更是置于案头的一件玩物。 明·鱼化龙歙砚 明代的砚台造型端庄厚重,纹饰不甚繁丽,大件制作居多。文人在砚上镌诗、题铭之风在明代大为盛行,因此砚台的艺术价值逐渐超越了其使用价值,收藏砚台也成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利器。 明·鸠献蟠桃端砚
精繁于清:雕琢工艺走向巅峰 清砚被视为中国砚史的巅峰之作。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诸方面超越前代达到砚史高峰。 不仅端、歙、松花、澄泥、红丝、洮河等名砚各擅其长,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名贵材质;砚的造型仿古、仿动植物、几何形、随形等,在清砚中各占一席。 晩清·荷趣端砚 纹样题材也更加广博,雕琢技法以阴、阳线刻与浅浮雕为主,以局部的镂空雕,展现出生动、精致的风格。 清·端石圭璧砚 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和开采、材质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 题铭书体则以行、隶、篆、楷、草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时,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 清·松花石砚 砚台的种类很多,但基本上以石砚为主。就材质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7种: 石质砚台,如端砚、歙砚等。在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和朝鲜、日本都有出产,估计有一百多种。 泥质砚台,如瓦当、陶、紫沙、澄泥、瓷砚等。 金属砚台,如金、银、铜、铁、锡砚等。 玉质砚台,如翡翠、玉石、玛瑙、水晶砚等。 木质砚台,如乌木、硬木、竹、竹根、木漆砚等。 骨质砚台,如象牙、牛角、兽骨砚等。 合成材料砚台,如玻璃、琉璃、合成塑料等。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shè)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táo)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1)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端砚的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 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升到我国石砚之首。 (2)歙砚:始于唐代,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所以又称之为龙尾砚。
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3)陶砚:澄泥砚,出产于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烧制时间不同而有不同颜色,以 “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
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的特点。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着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 (4)洮砚:亦称洮河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
洮砚石质腻润,色泽细丽,发墨快,贮墨时间长。洮河石分为绿洮和红洮两种,绿洮石有“鸭头绿、鹦哥绿”等名石,石纹如丝,清丽诱人。红洮石呈土红色,色纯而细润,颇罕见。洮河石砚传世很少。
砚文化 古砚作为文具,士农工商皆用。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仕宦贵族、文人学士,都受各自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艺术修养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人生追求。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文人砚”和“民俗砚”,也就有了雅、俗之别,但二者并无高下之分。雅,依托于学养;俗,发乎其天性。 (一)文人砚所谓文人砚,主要是通过砚之形制、纹饰来寄托文人之精神追求。在题材的选择上多表现出崇高、雅致之特点。 清代道光款蝉形歙砚: 古人因蝉出于淤泥而羽化重生,饮露鸣高,赋予了它高尚纯洁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文人希望摆脱世俗生活的一种精神追求。 明代莲池歙砚:莲,作为中国古器物纹饰,屡见不鲜。自西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历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屋檐下的莲花瓦当、佛像下的莲花宝座、茶几上的莲花杯盏…… 莲作为圣洁、吉祥、高雅的象征处处可见。此砚池中半张莲叶下,探出一枝莲蓬,轻点澄潭,砚形纤秀。青灰底色上泛着金黄的光芒,鱼子纹斑斑点点,似乎透出了秋意,有一种落寞和孤寂之感,如“君子在野”般的“独善其身”,细品真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雅气质。 清代道光款蝉形歙砚 / 明代莲池歙砚
清代寿山石荷花砚:寿山石本不发墨,只可掭笔,这是典型的文人玩砚。制砚人利用了寿山石的细腻润滑和色彩丰富的特点。花为砚额,叶作砚堂,莲花肥润丰腴,莲叶色彩斑斓,遂使小砚显现大气之风。砚背阴刻风竹,落款“子书”,为清代画家孙楷所作。 明代玉山罗纹荷砚:此砚随形,砚体硕大,以薄意式的浅浮雕刻划叶茎及莲叶,动感十足,在沧桑的色调下,大有“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态。受玉山罗纹材质肌理(分层较薄)的局限性影响,砚体的硕大与莲叶的轻薄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协调。 清代红叶传诗砚:透过一方古砚,可以看到一种意境,一段故事。此砚于长方砚面中勾勒一叶为砚堂,叶外围以水波,砚色艳红如胭脂,被称为“红叶传诗”砚。唐僖宗时,宫女韩翠屏感到宫中生活太寂寞,题诗“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赢得知音,更感于皇恩浩荡,成全了一段佳缘,有情人终成眷属。浪漫的故事拓上了砚台,雅的题材体现了文人情怀。可以推想砚主人可能是位怀春的深院闺秀,也可能是个钟情的青春少年。 清代红叶传诗砚(左)明代玉山罗纹荷砚(右上) 清代寿山石荷花砚(右下)
(二)民俗砚 民俗砚常常根植现实,通过鱼、瓜等“俗物”表达良好的生活愿望。它表现更为大胆,追求的是一种世俗理想。 清代青釉暖砚: 民俗砚追求实用,但不乏生动活泼的造型。青釉缸胎显得比较粗糙,北地常见。从实用角度看,以水盂、笔筒与砚组合,鸟背可作笔架,加以砚体中空为暖砚,可谓考虑周全。从审美角度看,水盂、笔筒与砚堂高低错落有致;三个圆面或内敛、或直口、或外展,富于变化,小鸟尾翘头昂,更增添了灵动的气息;砚周束腰,弦纹三道,配以半圆门,以破单调之感,可见民间砚自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砚台作为书写工具,士农工商皆用,所用对象不同,要求也相异,生产者会根据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砚台。乡间小民以实用为要,审美要求不高,这倒给制作者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观其造型,可以联想到农村的厨房:砚堂为灶台,笔筒为烟道,水盂为菜钵,灶膛下可生火,极具乡土生活气息。《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乡间小民做砚和用砚时刻不忘年成的丰歉、家庭收支的平衡。笔耕为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具如同灶具。“砚田无荒年”在文人看来是一种精神寄托,本寓意读书人可求学入仕,靠食禄养生,在这里却恰指一个精于打算、善于经营的人,或可免受荒年的饥馑。 清代青釉暖砚
清代白石双鱼砚: 一方小砚,或为广西白石所琢。池与堂比例似乎不谐,然砚池中两条鱼儿翻腾激波,立刻使人联想到渔民丰收之情景。这是普通百姓的向往。强健有力的形象,生动活泼的造型,是民俗砚的审美特点。 清代一路连科玉山罗纹砚: “一路连科”虽然似乎与文人有关,但也仅仅是平民百姓希冀进入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愿望。此砚长方平底,面平堂深,额雕纹饰,莲叶之下一鹭静立而视,其足延伸为砚边,颇有篆刻中“借边”的味道。再看其缩颈瞪目,凝视前方,仿佛发现了水中之鱼。画面静中有动,栩栩如生。 清代白石双鱼砚 / 清代一路连科玉山罗纹砚
清代瓜瓞紫石砚:瓜瓞绵绵,寓意子孙繁衍。此砚一叶覆盖下,篦纹留地上三瓜异向,藤蔓遒劲,砚堂似瓜非瓜,具有自然之趣。 清代五福端砚:此砚雕刻的祥云图案中有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五福”一说出于《尚书》:“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此砚虽然是端砚,雕工精致,造型文雅,但其题材却是与民俗相关的,这正是世俗之人皆有的美好愿望。 明代佛像白石砚:此砚巧以砚池为佛龛,中雕弥勒佛,砚体随形而琢。宋以后佛教的发展使庄严肃穆的弥勒佛以布袋和尚形象出现,遍布民间。此砚营造的随形风格也符合布袋和尚随遇而安的性格。 清代太极八卦砚:唐代以后,道教一直在民间。太极八卦是道教常见表现题材,常被视为镇邪避凶的“神物”,给人提供逢凶化吉的心理安慰。以两仪为池、堂,围以八卦图案代八方,表现了民间砚工丰富的想象力。
清代瓜瓞紫石砚 / 明代佛像白石砚 清代五福端砚 / 清代太极八卦砚 | ||
三、砚的制作方法(15分钟)地点:暂定 | ||
活动目标: | 了解砚的制作方法、使用、保养、什么是一方好砚? | |
活动准备: | PPT | |
砚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选料﹑设计﹑造坯﹑雕刻﹑磨光﹑配盒等工序。 ①选料:刻制石砚的石材必须质地坚实致密﹑细腻滋润﹑刚柔相宜,发墨好﹑下墨快,贮水不易干﹑盛墨不易臭,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
②设计:要从传统砚刻的因材施艺着眼,从整体的效果出发,在题材﹑形制﹑构图等方面进行创作设计,既要根据石材质地﹑形状﹑纹理﹑色彩等不同情况,因材施艺,又要注意美观﹑古雅,适于研墨。
③造坯:从研墨实用和鉴赏角度出发,将石料的优质部分留作砚堂(墨堂,研墨处)和砚池(墨池,储墨处),要适于研墨﹑许笔和储墨。如墨池过深,储墨就易滞留,积累难以洗涤;过浅,研墨时易外溢且储墨少,不便于书写使用。坯璞要求平整。
④雕刻:砚石雕刻一般要求掩疵显美,不留刀痕。传统的砚刻技法一般采用深﹑浅浮雕(高﹑低浮雕)﹑细刻﹑线刻为主,必要时加以圆雕﹑镂空配合,使外观圆润﹑细腻﹑干净。有的优质高档砚材祗要稍加雕琢甚至不加雕刻,稍事磨光便可成一块非常珍贵的砚——平板砚。
⑤磨光:先用细砂将砚面及雕刻部分细磨,磨去刀痕和凿口,使砚面平滑,又不至影响所雕刻的图纹。然后再用滑石﹑水磨细砂纸反复匀磨至手触无?,平滑溜手为止。再以油蜡涂抹全砚,使其更加晶莹光洁,纤维不染。
⑥配盒:佳砚均需配盒,以保护砚石的纹饰﹑铭文,防止尘埃入砚,而且还可保持砚石的滋润。砚盒多以红木﹑楠木经刻制﹑磨光﹑打漆等过程制成。
如何挑选一块心仪的砚台呢,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标准。
使用保养 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一直放着,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去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 ||
四、制作专属小砚(50分钟)地点:暂定 | ||
活动目标: | 体验给砚台设计、雕刻铭文 | |
活动准备: | ppt、笔、砚坯、刻刀、砂纸、手套 | |
砚,原称研,研,又有个由动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故其既有实用又有品赏的属性,二者兼具,缺一不可。“砚以铭为贵”,古代砚收藏大家黄任形容铭与砚的关系是:片石争求月旦知,不经题品不争奇。砚铭是镌刻在墨砚上的文字,是对砚的说明和补充,它见证了一方砚被制成后的流传和接受史。古代文人将刻砚、赏砚、藏砚等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的风气并沿袭下来,视之为风雅之事,喜欢在自己所钟爱的砚台上刻上铭文,挥毫泼墨时不时欣赏,使之墨香馥郁,书法精妙,不但为文房添色不少,还令砚的本身价值倍增。接下来我们就要在传承老师的指导下挑选一方好砚,自己设计、雕刻砚铭,制作专属小砚!
| ||
五、收获与分享(5分钟) | ||
同学们的专属小砚都很有特色啊!有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砚台设计灵感或者今天的收获吗? 说的很棒!今天的家庭任务是把专属小砚带回家,为小砚设计一张专属的电子海报,要图文并茂哦! | ||
六、结束语 | ||
今天的研学课程到这里就结束啦!非常感谢同学们陪老师度过的愉快时光,期待我们下次再见! | ||
七、课程反思 | ||
点击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