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心学的王阳明
陆象山、王阳明的心本伦理哲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强调心的力量,强调本心本性的守护,强调知行合一的取向;此“心”仍是人心,没有背离原始儒家人本主义的根本,因此,某种意义上讲,陆王心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儒家”。 “心学”传承了原儒的人本情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且恢复了为民之学、为己之学、修身之学、修心之学的价值取向。
心学集大成者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标志性的事件。正德三年,也就是1508年,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面对穷山恶水,很多文人没有逃脱或病或死的悲剧,但是王阳明却奇迹般活过来了,而且完成了“龙场悟道”。龙场的艰苦岁月,作为哲学家的王阳明,既仰望星空,又关照内心;既品味陆九渊的“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思考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完成了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心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何为“心学”?恰如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心学的理解其实也是如此。不同学者、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对心学的理解往往出入很大。王阳明在龙场悟出了怎样的道呢?从教育视域做选择性解读,王阳明龙场悟道最终悟透了:苦乐之道·生死之道·知行之道。
一、是苦乐之道
王阳明曾两次饮过龙场附近同一个地方的山泉:第一次是悠闲状态,畅饮几瓢,清甜可口,师生主仆都有此同感;第二次从外面返回龙场驿迷路了,又累又饥又渴,误打误撞,喝了同样一处的山泉水。师生主仆都觉得第二次味道比第一次更好,喝完山泉,精神一振,疲劳顿消,一口气走回驻地。主仆都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只有王阳明做了深入思考:快乐只是一种心的感觉。
王阳明得出一个结论:痛苦原本不存在,你觉得痛苦,才有痛苦!快乐原本不存在,你觉得快乐,才有快乐!——儒家哲学基于实践理性,这种基于实践的直观感受,普通人司空见惯,不会深入思考;王阳明则反复对类似饮水这类生活中的平常体验作深入思考,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世界观。世间起止原本无苦乐,其实也原本无善恶,苦乐善恶都是人的主观欲念!
这不是文字游戏,是伦理哲学。读书很苦?有人觉得苦,更多人乐在其中!创业艰难?当然!但成功者感受更多的却是乐趣!同样的道理,黄金拿在手里是乐是善,放在肚子里是苦是恶;你想赏花,花自然是善是乐,而你想踏青,草则是善是乐;高山之于旅行者是风景是善是乐,之于急于赶路翻过去的人则是苦是恶;水之于人类多数时候是善是乐,但暴雨成灾的时候却是苦是恶!善恶苦乐,都是人的欲念所致,都是人心的主观,所以,陆象山先生说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和王阳明先生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都是真理!
心学世界观的启示:如果心里充满阳光,看任何事情,看任何人,你都觉得是温暖的,是明亮的,是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如果心里满是凄风苦雨,那么看什么都是阴暗的,吃什么都是苦味的,对未来也觉得前途渺茫;如果内心强大,人生尽管充满蹉跌,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成功的趋势。——人或许没有办法绝对自由,没有办法选择环境,甚至没有办法选择职业,但可以选择善恶苦乐!这种选择,就是王阳明“有善有恶意之动”的人生观。心学的人生观:我的人生我做主!
人生就是善恶苦乐的无数选择连缀而成!2003年全省联合公选失败,我选择了向内求的生活模式:学习成为工作方法,成为生活方式,成为生命状态!读书是苦是乐?我选择了乐此不疲。数十年手不释卷,数十年治学不辍,数十年只争朝夕!别人理解我,我在读书!别人不理解我,我在读书!鲁迅先生说,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我则把别人写诬告我匿名信的时间也用来读书!每天夜晚,我在读书!每个双休日,我在读书!每次长假,我还是在读书!挫折对于任何人绝对是痛苦,但人生何其有幸,我却把挫折变成了财富!没有挫折,我不会选择内求,我不会以书为伴,我不会反思积累,自然不会有《论语心读》《诗经心读》问世!
二、是生死之道
死亡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少年王阳明,曾经企图以实证的方法,证明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万物之理从而达到致良知的境界——以宋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一个人终其一生当然不可能研究透万物之理,王阳明怀疑是有道理的,但王阳明还是想找个具体物质,研究蕴藏其中的“理”,于是面对自家后山的竹子“格物”而茶饭不思,执着地想发现“竹子”之“理”,结果导致晕厥式的短暂死亡,这种“死而复生”的体验,让王阳明觉悟: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王阳明在龙场,继续以实证的方法论证朱熹理学的偏颇,结果在“格物”的过程中,再次经历短暂死亡,再次体验“死而复生”。这种“死去活来”的独特生命体验,让王阳明坚信“生死如同昼夜更替”,坚信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
让王阳明坚信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还因为王阳明从记事的年龄,就有十分强烈的生命印记:觉得自己对某个庙宇的环境非常熟悉,仿佛在那里生活很久很久。
龙场悟道之后,50岁的王阳明做了南京兵部尚书,考察镇江金山寺,发现有一间房子贴了封条,王阳明不仅觉得金山寺自己似曾相识,这个贴了封条的房子更是十分亲切。王阳明问方丈:“为何此门不开?”方丈告诉王阳明:50年前有位高僧在此圆寂,至今肉身不腐;因为高僧交代过,不许再开此门,除非50年前关此门的人再次出现——常人看来,此门不可能开启。历代方丈和众僧自然遵从遗命,历时50年再也没有打开这扇门。——那年那日,恰好是王阳明五十周岁的生日,于是王阳明命方丈今天必须打开,方丈执拗不过,只得开门。
王阳明惊愕万分:一是眼前的一切似曾相识;二是眼前的高僧似曾相识;三是高僧旁边的帛书上居然留了一首嵌有王阳明三个字的诗歌:
五十年后王阳明,
开门犹是闭门人;
精灵去后还归复,
始信禅门不坏身。
这当然不能简单斥之为封建迷信,这是伦理哲学,这是生命哲学;很多生命哲学的奥秘,正在逐步为量子科学所破解。王阳明于是更加坚信: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
“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不是生命的终结”的哲学价值到底是什么呢?其价值在于告诉人们,此生活着,必须对生命的永恒负责!必须追求生命的永恒!诚如孔子,谢世2500多年,但是其思想依然引导中国人前行走向光明,他如恒星一般高悬在天空!
张学良为什么选择西安事变,为什么选择送蒋先生回南京,都是体悟到生命永恒重于当时当世活着的价值!30万大军不做任何抵抗就放弃东北,被舆论和国人骂作秦桧第二,学良深知,此生不能有石破天惊之举,学良就是秦桧,学良之后将永无翻身之日,这种对生命永恒价值判断和追求,促使学良选择兵谏。学良面对的三个选项:一是打内仗亲者痛仇者快,不仅东北军可能不保,中国也不保;二是打回东北,国民党中央军有数道防线挡在前面,几乎没有可能性;三是兵谏蒋介石,促成民族统一战线,救国家也救赎自己。
三个选项当中,张学良只能选择兵谏,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张学良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因为他曾经在东北不抵抗而背负骂名,被迫出国考察期间,无数个日夜与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相伴,他读懂了王阳明,他懂得了王阳明的死亡之道,他知道如何实现生命永恒!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促进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中华民族空间大团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日战争赢得了最广泛的统一和最强大的力量,任何人写历史,都不能不浓墨重彩赞扬张学良将军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个人忠义。
无独有偶,曾经被骂作汉奸的张自忠将军,重掌兵权一心赴死,以求生命价值得以永恒:率领59军两次驰援临沂,取得了临沂大捷,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基石。此后,再援于学忠,再战潢川,再战宜枣,最后为了宜枣会战胜利,亲率孤军东渡襄河,喋血南瓜店!求仁得仁!以死亡成就了生命的永恒,以死亡聚合民族抗战的凝聚力,以个体生命的终结换得了中华民族的一分生机!这就是心学的力量,这就是死亡之道的价值!——张将军一心想死,一心求死,每次上阵都身先士卒,每次冲锋陷阵前会做好阵亡安排,这种慷慨赴死的壮举背后,是因为张自忠将军也是王阳明《传习录》的读者。
心学的“死亡之道”力量强大到足以让一个人求死报国!两位张将军的选择,都深受王阳明心学“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的影响!心学的力量,让张学良将军宁可放弃自由而成就生命的永恒!让张自忠将军以死亡成就生命的永恒!心学的之所以,流布于东南亚,甚至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并不是文人学者的臆想,而是心学智慧自身的价值使然!
王阳明的“死亡之道”,对后世每一个读懂的人无不产生深远的影响力量。因为相信生死如昼夜更替,相信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那么追求生命的永恒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于是,此生不可以无理想,不可以无信仰,不可以无底线,不可以无敬畏;此生不仅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还要善待自然!
如果每个自然人懂得王阳明的生死之道,懂得“死亡只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懂得生命的价值在于永恒,有那么多人吸毒贩毒吗?有那么多人制假贩假吗?有那么多人坑蒙拐骗吗?有那么多人行贿受贿吗?有那么多人嫖娼卖淫吗?有那么多人工作不负责任吗?有那么多人焦虑吗?有那么多人躺平吗?有那么多人颓废吗?有那么多人忧郁吗?如果每个生命都有心学滋养,社会将风清气正!国家将持续进步!民族将走向复兴!
三、是知行之道
孔子是“知行合一”的首创者,《论语》开篇之章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学习并努力付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哲学起点。孔子的弟子曾子有传承:“传不习乎?”意思是:“我讲授的学术,不是我亲自实践过的吗?”孟子对“知行合一”有发展,王阳明则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方法论集中体现在“知行合一”四个字。王阳明先生曾经教诲学生:“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这“事上磨练”即是在实践中“为善去恶”,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求道提升。
20年对心学的深度思考,我对“知行合一”的“知”,也就是“智慧”做了横向的“解构”,人类的“知”(智慧)分四类:
一是天性之知。比如慈爱、包容、善良、孝悌等都属于先天智慧,也就是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时强调的先天“良知”,有良知在自然有与之相匹配的自觉行动,“孺子将入井”,无论你是官僚、商人、平民,都会选择救这个孩子,无论你是老年、青年、少年都会选择救这个孩子,无论你认识孩子的父母还是不认识孩子的父母都会选择救这个孩子。这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这就是知行合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守护先天赋予人类的良知,如果连慈爱、包容、孝悌等天赋良知都被物质欲望冲垮、冲走、冲掉,人类社会往往进入了自毁机制!
二是理性之知。理性智慧也就是人类社会在族群、民族、国家、国际共同交流中,沉淀达成共识的价值标准,传统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都是族群在社会实践中沉淀出的共同价值标准。比如“忠”是儒家传统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属于后天沉淀的共同价值标准,基本含义是“恪尽职守”,如果认同,如果实践,如果坚持,如果坚守,那么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在什么岗位,都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比如“恕”,就是宽容,就是宽恕,就是包容,如果认同,如果实践,如果坚持,如果坚守,那么也许因为宽恕而化敌为友,因为宽容别人而解放自己,因为包容而形成更为强大的聚合力和凝聚力,人生会因此而充满阳光!又比如“自强不息”属于后天沉淀的“理性之智”,是后天沉淀的价值标准,如果一个人认同、实践、坚持、坚守一辈子,人生精彩就是大概率事件!
三是智性之知。即科学、技术、技能、技巧等都属于智性智慧,“知行合一”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实践能力差,实验能力弱,也就是在追求“智性之知”的过程中,背离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知行合一”既是伦理哲学,也是教育哲学。这一哲学智慧,被上世纪北美心理学家埃德加·戴尔的心理学实验所证实——按照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实验、练习、学会了讲给别人听是最高效率的学习,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
上图就是著名的学习金字塔,自上而下,逐步接近“知行合一”的境界。这个图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北美学者埃德加·戴尔以统计学方法得出的结论:讲授教学,24小时后保存率仅有5%;阅读教学,24小时后保存率仅有10%;视听教学,24小时候后保存率仅有20%;示范教学,24小时后的保存率仅有30%;小组讨论学习,24小时后保存率有50%;实践学习,24小时后保存率达到75%;学会了讲授给别人听或者学会了立即付诸应用(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方法),24小时后保存率达到90%。
北美心理实验室,对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提供的这一组数据,进行了扩大样本再实验,证明上述金字塔理论的科学性:得出两周以后学习的巩固率与上述数据也基本吻合。所有看懂这个金字塔的教师,应该知道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所有看懂这个金字塔的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所有看懂这个金字塔的学子,应该知道改变自己命运的秘诀在哪里!
30年前,我的学习行为契合了“知行合一”,让我走出小村。 那时,我就读毕铺中学,有幸碰到陶崇德先生教物力和化学两门课,陶先生书法一流,态度温和,语言风趣,教学严谨,我等一众学生都成了他的忠实粉丝,佩服得不得了,以至于我课后就模仿他的教学,把他当日的物理或化学课从头到尾讲给自己听一遍,每天如此,一直坚持到毕业。学会了本来应该讲给别人听,但是我生性比较腼腆,不好意思在同学面前开口,只好“学会了讲给自己听”,无意中契合了中国传统“知行合一”的哲学和西方金字塔理论位于底端的最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结果是:物理、化学两个学科满分是常态,扣一两分是因为符号掉了。
我初中二、三年级的数学均由姜焕利老师任教。姜先生两年没有带过一张纸进教室。所有的例题,所有的课堂练习,所有的课后练习都在他的脑海里,所有的演算和演绎都在他那不算大的脑袋里!偶尔,我拿全国数学竞赛的试题请教姜老师——其实那时那刻往往是想考考姜老师,没想到他乌黑善良的眼睛闪烁几下,就能直接在黑板上演示他的解题过程。对他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强力专业磁场磁化了我,我自然也成了他的“铁粉”,于是每天傍晚时分,我在操场散步,手舞足蹈,把他的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讲给自己听,自得其乐。
后来,把自己看懂的《许纯方平面几何》中的一道道例题、习题讲给自己听;再后来,把青年自学丛书《数学》中初中代数、几何例题、习题讲给自己听。每天傍晚如是,奇迹随之出现,数学开始不断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研究学习金字塔理论,我知道初中数学的成功,是因为我的学习行为暗合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最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研究王阳明心学,我发现初中的数学学习,契合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西方的现代学习金字塔底部的学会了讲给别人听或学会了即付诸实践的高效率学习方法,其实就是东方古代的“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
四是感性之知。感性智慧也可以叫做审美智慧或艺术智慧。感性智慧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融入灵魂,融入生命,才能改变灵魂,才能提升生命。艺术教育遵循“知行合一”,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20年前,我带着刚刚从广州市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最好的交响乐团,访问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的5所中学。作为团长,我知道,这种访问是对抗性的演出,意在决出高低。
每所学校的交流都分为三场:第一场,双方演奏实现指定的曲目:《命运》《春江花月夜》等,我方交响乐团完胜。第二场:演奏对方临时指定的曲目,具体曲名我已经不记得了,我方指定给对方的有《黄河大合唱》,这一场我们输了。其实演奏尚未开始,我从双方乐团成员的目光、气色、气场就可以判断,我方会输掉。第三场:临时演奏抽签的美国名曲,出于东道主的礼节,澳方让我从美国当代乐曲中抽中了《美丽的亚美莉家》,从配器开始就明显逊色,演奏自然逊色!
这一次交响乐团的演出交流,让我深受刺激和震撼,我展开了对所有学校的深度访谈。我问悉尼一位中学校长,为什么他们重视音乐美术这些课程丝毫不亚于英语、数学等?那位我已经记不得名字的校长告诉我:“为了教育。我们常常见到钢琴王子、提琴公主,但是真的见不到钢琴流氓,提琴流氓!”这个回答让我沉思!我们长期边缘化的学科,他们却如此高度重视。我深度访问他们各种社团,更是震撼,他们都是为了兴趣和快乐,没有一个人参加社团是为了考试。回想三场对抗性交响乐交流,澳方5所中学的团员,他们是何等从容、自信、阳光,相比之下,我方的团员明显拘谨、沉重、严肃!
十多个夜晚,数千公里外的异乡,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带有对抗性的艺术交流胜败的奥秘:我们的音乐社团活动是训练,训练的目标是技能技巧,最终的目标不过是那一块升学的敲门砖;他们的音乐社团活动是教育,教育的目标是浸润灵魂和滋养生命,是一生的兴趣所在,是灵魂净化和归依,是生命品质的升华和凝华!
——为什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其实是培训)可以培养出一流的演奏家,却难培养处冼星海、聂耳这样的音乐家,更培养不出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这样的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呢?答案就在于我们的艺术教育背离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异化为培训,音乐常常成为中考生和高考生的“特长”,成为他们考取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门票,成为他们谋取某个职位的工具,却无法融入灵魂,无法熔铸人格,无法成为他们的生命特质和状态!不是终身追求艺术、终身享受艺术、终身陶醉艺术,怎么可能成为艺术大师、艺术宗师呢?
20年对心学的独立研究,我对“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也作了纵向解构,演绎出个人道德品质或人格特征经过“知行合一”的形成过程:植根于心-见诸于行-行为自觉。
第一步:植根于心——对某一种先进思想,某种先进理念,内心深处的认同,是前提也是力量;所谓心力源于认同,源于信念,源于信仰,源于理想。“生命因学习而绚丽”作为一种理念,如果植根于心,就会只争朝夕终身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改变命运!读书,是男人最好的帅气!读书,是女人最好的护肤!
第二步:见诸于行——一种思想、价值、理念,付诸实践,才能改变人生,才能改变社会。“忠”是先秦儒家非常宝贵的核心智慧,但“忠”在孔子儒学中绝对不是“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的愚昧,更不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恩”的酸腐,而是对君上、对朋友所托之事的“恪尽职守”,如果认同且见诸于行,谁都会敬畏你!“恕”是儒家又一种核心价值,如果认同且见诸于行,那就是包容缺点,宽容过失,原谅失败等等!于是,也就学会了相处,学会了批评,学会了交流!“忠恕”的背后,是见诸于行者获得了他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第三步:行为自觉——当一种思想成为你的气质,成为你的素质,成为你的气场,成为你的人格特征,成为你的生命常态的时候,这才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和”是先秦儒家非常宝贵的核心价值,如果你认同,你见诸于行并成为自觉,那就会尊重他人,尊重人格,尊重意志,尊重习惯;那就会尊重不同,尤其会尊重不同的思想,尊重不同的意见,尊重不同的主张!“和”也是当代最可宝贵的管理智慧!“和”的理念植根于心,见诸于行,且成为行为自觉,那么与人相处,人会觉得如沐春风;管理学校,学校会生机勃发;管理企业,企业会蒸蒸日上。
苦乐之道:人生就是由不断的善恶选择构成的!“我的人生我做主!”人生是心的不断选择,是灵魂的不断救赎,是生命品质的不断提升!这样的人生必然走向光明!
生死之道:死亡是生命的过程而不是生命的终结!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生死如昼夜更替。”活在当下,只争朝夕。不可以忘却为人一世,对自己的责任,对家人的责任,对家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用心学点亮心中的灯,自觉追求生命的永恒!
知行之道:向上、向善、向光明的思想、理念、理想,认同、实践、坚持、坚守,知行合一的人生必然无怨无悔!忠恕融入生命并成为自觉,仁爱融入生命成为自觉、包容融入生命成为自觉、自强不息融入生命成为自觉、勤劳简朴融入生命成为自觉……成为生命常态,成为人格特征,成为气质气场,人生会精彩,家族会兴旺,事业会辉煌,民族会强大!知行合一,既是伦理哲学,更是教育哲学!从教育视域,重新认识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似乎很多教育的顽症和沉疴就有了救赎的良药!
二十年仰望繁星,二十年关照内心。今天,终于把我所理解的教育视域的心学,写成文字。蒙您厚爱,屈尊读到此处,恳请广为流布!以便求教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