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需要注意什么呢?
在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明确劳动教育是一门课程。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不再是“劳动”,而是“课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学会自理生活,提升自理能力。 根据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小学开设劳动类课程的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的10%,并根据需要安排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小学要将学生参加家庭日常生活劳动、社区服务劳动、生产实践活动等纳入作业统筹安排。 这意味着中小学要开足开齐劳动课程,但现实中仍有不少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甚至把它当作“副课”。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如何改变?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的新课标给出了明确答案。
一、明确劳动教育目标
中小学劳动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意味着,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劳动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备的劳动品格和积极的劳动态度。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职业特点、工作方式和价值追求,鼓励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走进社会、了解自然、了解劳动者和各种职业的特点。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丰富劳动内容
新课标从三方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生活自理;在动手实践中开展简单的制造、修理、测量、设计等工艺过程或生产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和必要的现代生活知识,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树立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 具体而言,要开展哪些劳动教育?
三、创新劳动方式
劳动教育是一门课程,不是某一节课。在实践中,可结合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劳动教育。例如,小学低年级主要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中学可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小学中高年级、初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基本的劳动过程。
四、注重学生劳动素养评价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生劳动素养档案,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记录、收集和整理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健康状况、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各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的同时,要积极吸纳校外劳动教育师资和相关专业人员,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根据新课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明确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责任,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各地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定期开展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保障从事劳动教育相关工作人员的待遇,探索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劳动教育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同时,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开展劳动教育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