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教育 研学旅行 蓝色研学 非遗 正文

《小小喝茶人(绿茶)》研学课程教案

来源:原创 查看: 时间:02-02 17:54


指导单位:珠三角研学产业发展研究所

编辑单位:衢州莲合研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年龄段:10——12

负责老师:X老师

一、课前准备:(1分钟)地点:暂定

大家好,我是本次研学的指导师,X老师,欢迎大家来体验《我是小茶农——绿茶采摘》研学课程。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喝茶不仅可以解乏提神,还可以润喉解渴,以及品香闻味,因此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喝茶品茗的历史已经有了几千年。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喝茶这件事儿。

二、关于“喝茶”24分钟)地点:暂定

活动目标:

了解喝茶用途的转变、各朝代喝茶的方式、各国喝茶的习俗

活动准备:

PPT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原始社会(约前30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最早的茶作为药用,上古时代传说中,神农氏发现了茶的解毒作用。大禹治水时期,百姓纷纷病倒,靠“茶叶煨黑鱼”的药方使大家恢复健康。

那茶是从什么时候转变为日常饮料,为世人饮用呢?

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碗、杯、壶、盏等器具,

在一个青瓷储茶瓮肩部上有隶书“荼”字,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

 

(东汉末至三国青瓷印纹四系茶字罍 湖州博物馆藏)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茶具来看,喝茶的发展在八千年以前经过了咀嚼药用之后,到了秦汉时期已经从药用转变为日常饮料了。换句话说,人类在开始泡茶之前,就把茶叶从药品当成菜食用了。

此时,人们把茶叶煮熟之后和饭菜一起调和食用。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营养并且吸收茶叶当中的药用价值(食物解毒)。随后,在此基础上,烹煮技术进一步被加以利用,茶汤这种饮料方式就开始普及了。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技术已经出现,茶团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新鲜的茶叶采摘之后,被捣成饼状茶团,然后晒干后进行储存。饮用时,只要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再注入开水即可。
西汉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有过“烹茶尽具,已而盖藏”和“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文字记载。从原文记载中来看,烹茶饮茶在当时社会上已然非常普遍了。那么茶已经作为一种商品在市面上进行流通的话,可知饮茶文化的发展已经流行了起来。
也就是说,有文字明确记载的资料表明,在西汉时期“喝茶”已经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文化习俗了。当然,喝茶肯定不可能一下子突然“流行”起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至少在秦朝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喝茶”的方式应该已经被人发现并开始推广了。

 

到了三国时期,茶这种饮品已经非常普及了。《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中记载了“密赐以荈当酒”的说法,而其中的荈就指的是茶。换句话说,以茶代酒的习俗就是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之后,饮茶之风已然彻底成为百姓的必需品了。像陆羽著有《茶经》一书,就描述了时下饮茶风蔚的壮观之处。随后,《茶述》、《煎茶水记》、《十六汤品》等关于饮茶的大作相继问世。
像唐代诗人元稹所作《一七令·茶》,以及白居易的“前月浮梁买茶去”等都表明,在唐代饮茶文化已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封氏见闻记》中更是记载了饮茶文化如何变成“饮茶大道”的。
到了宋代以后,饮茶文化更加兴盛,无论是《水浒传》亦或者是《天龙八部》,其小说中的背景常有描述茶楼酒肆的兴盛之处。
综上所述,“喝茶”的方式应始于西汉或者更早的先秦时期,经过发展演变之后,饮茶文化兴盛于唐朝,并于宋代达到了一个巅峰,此后更是因茶马古道的缘故,传遍全世界。

 


那么,饮茶文化在起源之后的发展,有哪些演变呢?事实上,最主要的变化就是饮茶文化发展中“饮”的方式有所不同。

 煎茶

对于喝茶,唐朝人无所不用其极,不仅专门编撰出品茶的书籍,还想尽一切办法往茶里加东西。一般人喝茶都要放盐,放姜,还放苏椒,口味淡点的就放桂皮,想想都辣舌头。因此在唐朝,茶不是拿来喝的,而是用来吃的。
这个时期,精美的茶具逐渐出现, 而“茶圣”陆羽则用《茶经》为中华茶道奠定了基础。

《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当时流行的饼茶,不宜直接煎饮,需要经过一定的工序。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唐代煎茶法图解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陆羽提出的“三沸煎茶法”逐渐成为主流,“一沸”时,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微有沸水,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二沸”时,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达到“三沸”时,将之前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并确保每盏的茶沫要保持均匀。辽宁博物馆藏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绘制的便是典型的煎茶场景。

 

烹茶用器方面,唐代宫廷茶器以法门寺地宫出土之金银茶器为代表,此套茶具包括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全部过程所用器具。

 

唐代煎茶法尤为推崇越窑茶器,陆羽《茶经》云:“ 越州窑、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 , 茶色红 ; 寿州瓷黄 , 茶色紫 ; 洪州瓷褐 , 茶色黑 ; 悉不宜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越瓷类玉 , 类冰 , 色青宜茶。皎然《饮茶歌诮程石使君》中赞道:“越碗新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

 

辽宁博物馆藏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法门寺地宫 金银茶器

 

 

法门寺地宫                  故宫博物院藏  

琉璃茶盏                     越窑青釉执壶

 

  点茶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巅峰时期之一,虽然前朝煎茶之法得以延续,但点茶逐渐成为宋代主要流行的品饮方式,蔡襄编著的《茶录》为点茶奠定了基础。宋代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少量沸水成糊状,再注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据《茶录》等文献记载,点茶法的主要步骤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取盏、点茶、分茶等。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

 

宋咸淳五年,审安老人以传统白描画法绘制十二件茶具图形《茶具图赞》,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足见宋人对品茶用具的钟爱之情。

 

宋代宫廷饮茶追求极致, 宋徽宗赵佶虽不事政务,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茶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并亲自著成《大观茶论》。赵佶所作之《文会图》更是对茶事会饮及器具进行了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贵族及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情境。

 

宋代茶文化在市井之中也广为发展,茶肆逐渐兴起。王安石《议茶法》认为:“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 不可一日以无。”《梦梁录》中说得更透彻:“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处处可见人来人往的茶肆。

 

北宋 赵佶 《文会图》(局部)                 南宋 《春宴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明上河图》(局部波士顿博物馆藏 F. G. Macomber 旧藏宋代建盏

《东京梦华录》中对于北宋的茶坊也有相关描述:“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毎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以东街北赵十万宅街,南中山正店,东楡林巷,西榆林巷,北郑皇后宅,东曲首向北墙畔单将军庙,乃单雄信墓也,上有枣树,也传乃枣槊发芽生长成树,又谓之枣冢子巷;又投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代由于点茶及斗茶之风盛行,可以衬托出茶汤白色的黑色建盏成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茶器。苏轼有诗云 :“ 忽惊午盏兔毛斑 , 打出春瓮鹅儿酒。宋徽宗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也有提到“盏色贵青黑 , 玉毫条达者为上。”宋人爱茶,对水的要求自然极高,据悉在当时就有了矿泉水的概念出现。

 

 承上启下

元代虽由少数民族统治,但基本延续了宋代的制茶法和饮茶法,契丹皇族子孙耶律楚材精通汉学,留有多篇茶诗传世,其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中写道:“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表达了作者对武夷产饼茶的思慕及对昔日烹点新茶场景追忆之情,诗中出现的“碧玉瓯”“黄金碾”“玉杵”“红炉”“石鼎”等均是点茶的器具。

 

随着唐宋饼茶的加工方式逐渐式微,经过揉、炒、焙加工的条形散茶开始兴起,饮茶道具也开始逐渐简化。壁画为反映民间习俗的重要参照,山西大同西郊元代道士冯道真壁画墓中出土的《童子侍茶图》,描绘了童子在庭院中奉盏侍茶的场景。童子身后左侧的桌上置有瓷盏、盏托、冲泡茶汤的大碗、贮放散茶的盖罐等。画中茶具与前朝备茶图有明显区别,不见碾、罗、风炉、汤瓶等加工、烹点饼茶的器具。

 

冯道真墓 《童子侍茶图》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元代 龙泉青瓷斗笠盏

 

  yuè chá

明代建国初期崇尚简朴,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朝廷明令禁止团茶入贡,“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 周高起《阳羡若壶系》),为散茶、叶茶、芽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明代茶叶的冲泡方式由此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简化 ,唐宋以来碾末而饮的唐煮宋斗饮法 , 变成了明代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而明末紫砂茶器的出现,更是茶叶品饮及器物历史的上重要进步。

 

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志》一书,创始篇中记载金沙寺僧和供春,为最早被历史记载的紫砂民间艺人。自供春壶起,紫砂艺术由成熟并走向高峰,造型古雅内敛的紫砂茶具与明代文人赏物、文人玩物之“器物观”相符,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供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无愧色”,即是指明代紫砂茶具有高古器物之朴实清雅之特点。文震亨《长物志》亦云:“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可见紫砂壶深受爱茶雅士青睐。

 

加之明代文人因政治、社会等原因,大多对生活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选择寄情于山水,追求喝茶的自然美和环境美喝茶会布置专门的茶室茶具,配备专门伺茶的茶童,《长物志》言:“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同期诞生了大量茶画,可见明代文人茶事之兴盛。

 

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 时大彬制紫砂壶

 

 

故宫博物院藏 《惠山茶会图》

 

明代书画家文徵明嗜茶如命,自诩“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他留有近 150 首茶事诗作,茶事题材绘画亦有多幅传世。在其作品《惠山茶会图》中,描绘了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品茗吟诗雅集之清。他的《文徵明茶具十咏图轴》中,也刻画了煮茶、及品饮茶叶的情景,并自题了十首茶具诗。

 

故宫博物院藏 明《文徵明茶具十咏图轴》

 

 包罗万象

清代的饮茶方式在明代开始的冲泡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茶叶品类、品茗器具都较前朝丰富,制茶工艺逐渐成熟。

清宫饮茶之风盛行,内务府亦专门设有“御茶房”。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对茶的喜爱及直接参与,更是推动了茶叶技术的提升及清代茶器的创新,茶器工艺之精、材质之多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海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桃式钮茶壶               清雍正 玛瑙茶盏

 

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临幸天竺茶园时,曾作《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由诗可知乾隆皇帝本人对茶叶采摘、加工过程了如指掌。

乾隆还曾为独创的以佛手、梅花、松实入茶的“三清茶”,设计了“三清茶碗”,旨意景德镇督陶官唐英按嘉靖青花白地人物撇口碗的式样,特制一批三清盖碗,上题御制诗《三清茶》:“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殴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

 

清代茶文化在民间同样影响深远,《红楼梦》中处处可见对茶的描写,小说第 41 回“品茶栊翠庵”,整章都是围绕品茶展开描述的: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曹氏通过茶叶品类“老君眉”与“六安茶”,以及对“成窑五彩小盖钟”等茶器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及身份,可见清代茶文化已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联系。

 

与明代文人主导的茶事不同,清代民间饮茶进一步世俗化,各类茶馆成为重要的公共娱乐空间。《清稗类钞》记载着当时北京大茶馆的日常:“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姿,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裾,就广坐,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然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清代各类清茶馆、饭茶馆、书茶馆、戏茶馆,将饮食、戏曲等文化与茶饮结合,为需求不同的民众提供了兼具多样性与包容性的选择。

 

    

故宫博物院藏 清晚期 普洱茶膏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矾红彩题诗松竹佛手纹盖碗

 

清代茶园戏单

 

当代饮茶

当代清饮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在清饮品尝中欣赏茶的色、香、味、形,慢斟细啜时领略幽雅闲逸、洒脱自然的情趣。除此之外,当代的饮茶出现了一些新形式:1.调饮,在茶汤中添加其他食品,如奶酒、水果汁等。一般为现调即饮,也有加冰块冷饮。袋泡茶、罐装茶、冷饮等;2.袋泡茶:将茶叶装在滤纸袋中连袋冲泡饮用的一种小包装茶。有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及药用保健茶等;3.罐装茶:成品茶经过萃取、过滤、添加保护剂、灭菌、装罐制成的再加工茶。一类是纯茶饮料,有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等;另一类是添加香料或果汁的混配茶饮料,如薄荷茶、柠檬茶、荔枝茶、奶等。

 

自神农首次发现茶叶后,历经岁月长河,茶的烹饮方法大致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

但无论何种烹饮方法,无论是文人墨客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不是只有我们中国人饮用呢?

虽然茶算是我们国家的代名词,无论哪个国家的人一提到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但是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也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就像各国自己的饮食文化一样非常具备各自国家的特色。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别国的饮茶习俗。

阿根廷:“非茶之茶”——马黛茶

去过阿根廷的人都知道,随处都可见到阿根廷马黛茶YerbaMate,这种普遍的马黛茶是阿根廷的“国宝”,在当地语言中,YerbaMate就是“仙草”“天神赐茶”的意思,与中国绿茶、咖啡并称为世界界三大茶。

马黛茶本是冬青科的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通常称它为巴拉圭草,树叶翠绿,呈椭圆形。南美人把绿叶和嫩芽采摘下来,经过晾晒、烘烤、发酵和研磨等工序,就制成了芳香可口的阿根廷马黛茶。

阿根廷马黛茶以阿根廷的产量最多,是家庭聚会的象征,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阿根廷政府精心挑选出国宝马黛茶作为“使者”先行来到中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阿文化交流暨阿根廷马黛茶文化中国推广会”,为其国茶马黛茶顺利登陆东方古国而造势,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感情。

 

德国:“有花无茶”——花果茶

德国是花果茶出口第一大国,德国境内森林密布,果木繁盛,盛产“花果茶”,德国的花茶不同于其他的花茶,而是摘食浆果冲泡饮用,主要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洛神花、覆盆子、接骨木果、蓝莓、樱桃、葡萄、玫瑰果等果干制成的,再加上向日葵花、矢车菊、紫罗兰、玫瑰等花瓣则作为调色和装饰,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可谓真正的“有花无茶”。

德国花果茶冲泡后呈现鲜艳红色,花青素含量十分丰富,与中国茶相比,中国的花茶讲究的是清香,而德国的花果茶讲究的是花瓣的真实,同时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这就是德国人独具特色的“冲茶”习惯。

 

 

北非人:“冰凉之饮”——薄荷茶

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一些冰糖,清香醇厚,又甜又凉。有客来访,主人连敬三杯,客人要喝完才算尊敬。

 

泰国:“清凉之茶”——冰茶

对于常年气候炎热的泰国而言,当地茶客是不喝热茶的,只有外来客才喝。泰国人喜欢在茶里加冰,常常在热茶中加入一些小冰块,这样茶很快就冰凉了。在炎热的泰国,冰茶使人凉快舒适。

泰国的冰茶可谓多种多样,在杯中放入薄荷或是加上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汁,都可以调出一杯特别的冰茶。

冰茶叶中含有如香精油、鞣酸和苦味素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等许多具有医疗价值的药效成分,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每一种茶里都是与众不同的天然元素,因此虽然某些茶叶的作用相似。

 

埃及:“甜腻可口”——甜茶

埃及人喜爱饮甜茶。他们款待客人时,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两三杯过后嘴是黏糊糊的。他们还会来上一杯凉水稀释茶水,以示尊重客人。但是,这种浓甜茶只需喝上两三杯,嘴里就会感到粘粘糊糊的。

 

 

南非:豆科植物路易波士

南非国宝茶是一种呈针状,被称为“路易波士”。这种茶树的种植条件极为苛刻,只生长在开普敦周围方圆三百公里内的塞德博格地区,茶树的种植需要18个月的时间才可以收割。

主要是对茶叶的加工:叶子(嫩枝)被选出,打磨,氧化(“发酵”),最后在阳光下风干,然后根据长度,颜色,味道和香气分级,包装,最后出口到其他的国家。

 

斯里兰卡:献给世界的礼物——红茶

斯里兰卡红茶,又称“锡兰红茶”,是世界红茶市场的佼佼者。斯里兰卡是世界上第三大茶叶生产国,仅次于印度和中国。

锡兰红茶香气和嫰度好,行销全世界,与印度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中国祁门红茶并称为世界“四大红茶”,深受各国消费者推崇。锡兰红茶被称为“献给世界的礼物”!

斯里兰卡人对于饮茶的喜爱是深入骨子里的,在斯里兰卡,你可以买茶,也可以喝茶,但不要加奶,那样会被斯里兰卡人认为很鄙俗,他们觉得加奶是损害茶香味的俗套行为。

 

加拿大:“茶加乳酪”——乳酪茶

加拿大人比较喜欢喝茶,但是他们的泡茶的方法比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入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上,沁上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倒入另一个壶供饮用,通常还要加入乳酪和糖,因为这个是他们的最爱。

 

马来西亚:“是汤非茶”——肉骨茶

肉骨茶是风靡马来西亚的早餐,其实就是肉骨汤,是马来西亚的美食之一,是一道以猪肉和猪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底,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全马,甚至扬名海外,深受各地游客喜爱。

肉骨茶主要是选用肉排、猪肚等原料,加党参、当归等十余种中药和香料泡煮,汤汁浓郁,药材浓香不苦形成了肉骨茶,所以肉骨茶并不是茶,因为很多人在吃它的时候配上一杯茶以去油腻,所以有了这样的称呼,再配上特别的五彩紫米,醒神饱肚,美味极也,不可不尝。

 

 

土耳其:“活水”之称——苹果茶

在土耳其,人民最青睐的茶叶当属土耳其苹果茶,苹果茶并不是苹果和茶制成的,是果酸粉末调制的,不仅是这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夜晚流行的饮料,但它就像美味倒在冰,在阳光明媚的夏季消费。

对于这个特殊的茶,酿造是非常容易的,不采取任何特殊的技能。同时苹果中营养成分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故有“活水”之称,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五香苹果的味道,使得它真正吸引人的香料,虽然此茶已经是相当甜,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加白糖或蜂蜜。

 

印度人:独特奶香——奶茶

印度人在喝茶时要加入牛奶、生姜、豆蔻、肉桂、槟榔等,这样泡出的茶味与众不同,让奶茶更香烈且有益健康。然而他们喝茶方式也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伸出舌头去舔饮,可谓独具一格。

印度奶茶又名焦糖奶茶,印度语叫Chai。主要是由红茶、牛奶、多种香料以及糖或蜂蜜组成。印度奶茶本身有贵贱之分:贵的称为MasalaChai,加入的香料品种和数量多;便宜的就只有单纯的奶和茶,顶多加点生姜或豆蔻调调味,这就决定了每种茶的独特味道。

印度人忌用左手敬茶,认为左手是低下的,不洁的,必须用右手敬茶。

 

 

俄罗斯:“因人而异”——花样茶

俄罗斯人先在茶壶里面泡上一壶浓浓的红茶,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根据自己的习惯,因人而异调成浓淡不一的味道,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用果酱代替柠檬的。在冬季时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

 

总之,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效果,在这些茶中,阿根廷马黛茶和德国的花果茶,因其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能有效的清除自由基,帮助人体抗衰老,受到女性、失眠便秘者、久坐白领者的喜爱,同时对于心脑血管、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辅佐作用,可以长期饮用。

现在世界各国的茶文化你知多少了呢?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遇知己淡也浓”,不妨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来享受。

三、常用茶器具10分钟)地点:暂定

活动目标:

了解常用茶器具的种类与用途

活动准备:

PPT 、常用茶具

欲治好茶,先择好器。茶具材质多样,呈现不同形态和功能,成就一盏完美茶汤。我们有请茶艺老师为我们讲解常用茶具的种类与用途。

依据茶具的功能,可以分为主泡茶具和辅助用具。

一、主泡茶具

1.茶壶:泡茶用

 

 

 

 2.茶船

放置泡茶用具的垫底茶具

 

3.公道杯

 

 又称茶盅、茶海

用于盛放泡好的茶汤

 

 

4.闻香杯

闻嗅留在杯底余香之器具

 

5.品茗杯

 

盛放泡好的茶汤并饮用的器具

 6.杯托

 

 放置茶杯的垫底器具

7.盖置

 

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

8.盖碗

 

又称三才杯,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可泡茶,可泡、饮合用

二、辅助用品

1.茶道组

 又称六君子,是茶艺必备的用具,由茶则、茶匙、茶针、茶夹、茶漏和茶筒组合而成

 

茶筒

插放茶则、茶匙、茶夹、茶针等的筒状物。

 

茶则

也称茶勺,由茶叶罐中向外取出茶叶的器具

茶匙

茶叶由茶荷拨入茶壶中的器具

 

茶针

用来疏通茶壶的内网,防止壶口堵塞,保持水流畅通

 

茶夹

洗品茗杯、闻香杯时夹取杯子用

茶漏

放置在茶壶上引导茶叶入壶,防止茶叶因壶口较小而掉落壶外

 

 2.茶荷

盛放茶叶,便于观赏

 

3. 水盂

又称滓盂,盛放弃水、茶渣等物的器皿

 

4.茶巾

 

用于擦拭茶具,或吸干茶壶、茶杯、桌面上的残水,或托垫茶壶或水壶等

 

 

5.茶宠

 

茶水滋养的宠物或是饮茶品茗时把玩之物

四、品绿茶(50分钟)地点:暂定

活动目标:

体验绿茶之美,认识七大绿茶名茶、学习三投法

活动准备:

PPT、七大绿茶名茶、茶具

中国的茶叶品种按照制作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大类,这其中绿茶是品种最多,产量最高的第一大类茶。绿茶不同于其它茶叶品种,它讲究的就是喝鲜和喝新,因此每年的清明和谷雨前上市的绿茶都非常受到大家的欢迎。中国的名茶品种很多,其中一直有“十大名茶”的说法,这其中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庐山云雾、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武夷岩茶、铁观音和祁门红茶是上榜次数比较多的“名茶”,在这“最有名”的茶叶排行榜中,绿茶就独占七个席位。今天我们要体验的就是绿茶之美,有请茶艺老师带我们走进绿茶!

01西湖龙井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西湖龙井就是绿茶“佳人”中的翘楚。

提起中国的名茶,人们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湖龙井,除了因为西湖是风景名胜以外,西湖龙井茶也确实是中国绿茶的代表品种。西湖龙井特指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旅游风景区的龙井茶,其中包括狮峰、梅家坞、翁家山、虎跑、云栖、灵隐一带山中所产的茶。虽然龙井茶并不是特指西湖龙井,像钱塘和越州也有龙井茶出产,但是其中西湖龙井肯定是品质最佳的。西湖龙井以明前和雨前品质为最佳,冲泡西湖龙井时无需洗茶,可以采用下投法来泡制,也就是先投茶入杯,然后注入浸没茶叶的开水,待茶叶浸润开以后再注入茶杯七分满的开水。

 

 

02碧螺春

 

提起碧螺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洞庭碧螺春,因为这里是碧螺春茶的发源地,但是洞庭碧螺春并不是指洞庭湖出产的碧螺春茶,而是指江苏太湖洞庭山出产的碧螺春茶。

洞庭碧螺春的特点就是采摘得早,一般从春分前后就开始采摘,一直到谷雨前结束,其中以清明前采摘的品质最佳。碧螺春讲究的就是“一嫩三鲜”,叶芽嫩、色鲜艳、香鲜浓、味鲜醇。极品的碧螺春一斤中就有5万个嫩芽以上,芽大叶小,芽叶尚没有展开。洞庭碧螺春还有一个名字叫“吓煞人香”,因为其香气高而持久,据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觉得其名称不雅,因此根据其颜色碧绿,形曲似螺,而命名其为“碧螺春”。碧螺春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白毫越多品质越佳,因为白毫多说明茶叶采摘的早,碧螺春属于越早品质越佳的好茶。碧螺春冲泡时最好选择上投法,也就是用开水温杯后倒出,然后在茶杯中注入分满的80℃的开水,再往杯子里面投茶,这样可以看到茶叶在水中分散开来就像跳舞一样,欣赏茶舞也是品尝碧螺春的一大享受。

 

 

03黄山毛峰

 

安徽虽然茶叶的产量不高,但却是名茶最多的省份,其中黄山毛峰就属于非常知名的绿茶品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土质好,温暖湿润,空气湿度大,加上常年云雾缭绕,因此也孕育出了黄山毛峰这顶级的绿茶品种。黄山毛峰“色如象牙”和“鱼叶金黄”是它的显著特征,“鱼叶”指的是它一芽一叶下面那片越冬的小叶,俗称“茶笋”;“象牙”说的是黄山毛峰的颜色看上去有黄有白又带点绿色,因此买黄山毛峰如果颜色协调一致,说明肯定不是什么好茶。

黄山毛峰有句俗语叫做“夏前茶,夏后草”,因此黄山毛峰只采春茶,秋茶和夏茶是几乎不采的。

黄山毛峰因为条索较为松散,所以冲泡时基本都是采用中投法,也就是用热水温杯以后,然后注入三分之一的开水,再投入茶叶,然后注入余下的水,冲泡2分钟左右后即可饮用。

 

04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产自安徽省六安市的国家级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干茶呈片状,因为形似瓜子而得名。六安瓜片是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名茶,好的六安瓜片表皮都有一层白霜,这是因为在炒茶过程中,茶叶中的有机物遇到高温而析出,因此白霜越多的六安瓜片,它的品质越高。冲泡六安瓜片最好选择白瓷碗来冲泡,这样更能衬托出茶叶翠绿的颜色,并且也能发挥出茶叶的清香。

 

六安瓜片冲泡时先用热水温杯后倒出,然后投入茶叶,倒入开水没过茶叶,茶叶舒展开以后再注入七分满的开水,浸泡一分钟即可出汤品尝,好的六安瓜片会有一股浓郁的板栗香在里面,而带有青草味的品质略差。

 

05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是绿茶长相最奇特的,它是产于安徽省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乡的猴坑、猴岗以及颜家一带,基本都是产于350米以上的山上,因为最佳产地在猴坑,太平猴魁也是因此而得名。

太平猴魁应该是知名绿茶中最耐泡的一种,太平猴魁不像一些绿茶追求明前采摘,反而是谷雨前后开始采摘,可以一直持续到立夏,正宗的太平猴魁因为产量稀少,一般消费者很难遇到,因此想喝太平猴魁只要是有地理标志,包装完好的即可。太平猴魁的叶片细长粗壮,因此购买太平猴魁必须是选择带有专门盛装的茶罐,否则猴魁易碎不成型。太平猴魁冲泡时最好选择高一些的玻璃杯,温杯以后投入茶叶,先注入三分之一的95℃的开水,浸泡半分钟后再加水至七分满。太平猴魁特别的耐泡,它有着一股特有的兰花香味,而且叶芽泡开后根根挺立,浸润在透明的玻璃杯里特别漂亮。

 

06信阳毛尖

 

中国的茶叶主要以南方省份为多,北方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茶叶的产量并不是很高,因此产自北方的名茶并不是很多,但产于河南南部大别山地区的信阳毛尖是个特例。

信阳毛尖的头泡会有些许苦涩味,这是因为信阳毛尖中的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质浸出快,所以会有些苦涩味,但是喝到剩三分之一时再倒水冲泡,就会变得鲜醇甘爽,如果还有苦涩味说明很可能是假的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冲泡时适宜选择下投法,也就是温杯以后投茶,然后倒入三分之一的85℃的开水浸润开茶叶,继续注入七分满的开水,浸泡一会即可享用。信阳毛尖的头几泡茶汤如绿豆汤的颜色,喝起来有浓浓的板栗香味,茶水入口后两颊生津很快。

 

07庐山云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江西庐山一直以风景秀丽而闻名于世,名山好水自然会出好茶,更何况庐山这么有名的地方,自然是有名茶出产的。

庐山云雾就是庐山出产的知名绿茶,庐山云雾的叶芽肥厚,条索秀丽,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庐山云雾的茶叶比较嫩,因此冲泡时可以选择上投的方法,也就是在杯中注入7分满的85℃的开水,然后再投入茶叶,可以欣赏到碧绿的茶叶在杯中绽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茶叶的三投法,我们经常喝的绿茶该用什么方式冲泡,一起了解下吧。

 

【泡茶三投法】

1、投茶顺序有讲究

你泡茶是先放茶叶还是先倒水?或者是倒一半水再放茶叶?不要小看这些问题,拿绿茶来举例,不同的绿茶就有不同的投茶法。

 

2、上投法:先倒水,再放茶,让茶慢慢沉下去。

上投法适合身骨重、多芽毫的茶叶,比如像碧螺春、信阳毛尖一类的名优绿茶。

由于身骨重,茶叶投入水中后会自行慢慢下沉,逐渐释放内含物质,表面上附着的茶毫也缓慢地在水中散开,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口感鲜活,并且也不会因为茶毫过多而显得浑浊。

 

3、中投法:先倒水,大概注满容器三分之一的位置,然后放茶,等茶浸润一会儿,再注水。

中投法一般适合泡龙井一类的绿茶。先将开水注入杯中约1/3处,待水温凉至80℃左右时,将茶叶放杯里去,再将约80℃的开水从碗沿一个地方倒下去即可。注水的时候注意水柱高细些,还可以控制水温。采用这样的泡法,就不用担心鲜嫩的绿茶因水温过高而出现涩味。

 

4、下投法:先放茶,再倒水。

像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一类的绿茶适合用下投法泡,它们叶片不算特别嫩而且面积大,如果想要滋味更饱满,就最好先放茶再倒水。

 

【泡绿茶的水温】

很多茶友在泡绿茶的时候,都习惯用泡一些发酵茶方法,直接用开水泡绿茶,但是水温是对绿茶品质口感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因素。

因为绿茶都是用新叶和嫩芽制成的,过热的水会导致茶叶被泡熟,里面的成分会发生性变以及流失,从而影响到茶汤的营养价值和口感,所以一般泡绿茶水温最好是80℃,这样子才可以完美保留茶叶的营养成分。和水的比例约为1:50为最佳,也可引人而异。

 

【泡绿茶的茶具】

其实我们在喝茶水的时候,茶具也是很有讲究的,只有用上好的茶具,才能将茶水本身的韵味,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那么我们在泡绿茶的时候,可以使用玻璃器具,可以将茶汤的原汁原味更好的展现给我们。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泡绿茶了吗?观看了茶艺老师为我们展示泡茶三投法的具体泡法,现在可以自己动手泡绿茶,品绿茶了哦!

 

 

 

收获与分享(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不同的喝茶方式、领略了绿茶之美,有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经验或者感想!今天的家庭任务是为常用的茶具制作一张手抄报哦!

、结束语

今天的研学课程到这里就结束啦!非常感谢同学们陪老师度过的愉快时光,期待我们下次再见!

、课程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师汇通•教育资源平台”均由合作方或注册用户上传,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管理联系,以便处理。

头条热榜

换一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