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要上国际学校?每每遇到咨询的家长,我总是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和出国一样,读国际学校只是一个路径选择,但这个路径选择是否能达到你的目的?
有一部分家长是无奈之举,我觉得没有太多讨论余地。比如因为户口原因,导致孩子在中学阶段需要返回户籍地,但又不想和孩子分离,被迫无奈,索性读国际学校,未来直接出国。
但更多或者更容易犯错误的,是另外一种家长:想给孩子选择一种更好的教育,不希望孩子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被残害,未来直接出国,去西方名校读书,享受更好的教育与生活。
这个追求没有错,但坦率地讲,很多家长受舆论和一些伪专家的误导,对西方先进教育有着严重的误解、错觉。在他们看来,西方先进的教育就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没有负担,最后孩子们还都能上名校,有创造力,出人头地。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需要看完以下内容再决定,或者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这条道路不可能完成你的目标!
为了讲清楚,讲明白,多啰嗦几句。
2015年,BBC关于中国老师远征英国的真人秀节目(国内一些舆论误以为纪录片)在中国掀起了一番批判中国教育的狂欢。
其实,该节目刚刚播出第一集,突出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的尖锐冲突后,原英国伊顿公学的教务长Oliver Kramer就说:如果这些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学校师生们肯定会很开心,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
有人评论说,Oliver Kramer不小心说出了英国教育的一个真相:英国的好学校绝不是快乐教育。这是用来误导中国的。其实何止英国,整个西方是一样的。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绝不是我们在BBC真人秀节目里看到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生态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大众教育体系,一个是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前者是保基础,保公平,后者是满足更高或者更个性化的需求,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一般来说,学生家庭背景往往低层化,学校的管理相对宽松,对学生的学业目标没有严苛的要求,在美国,很多学校追求的只是达标毕业(很多公办学校高中毕业率往往低于50%)。对于这类学校,孩子们的确都很轻松,没有负担,但和精英、和名校是无关的,更类似我们的薄弱校。
一个朋友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年他带孩子去北美读书,刚去没有钱,贪图房租便宜,住在一个移民聚集区,孩子就近上了一所公立小学。刚开始,孩子成绩有A有B,也有C,学期结束,他以为孩子语言文化等适应后成绩会有大幅提升,不料发现孩子成绩反而出现了大面积下降,大量的C,甚至还有D。朋友紧急约见了孩子班主任,班主任很无辜地表示,孩子取得这个成绩很正常:他很少交作业啊!朋友急了,质疑班主任说:孩子不交作业你怎么不管,你怎么不告诉我们?班主任的一句话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这种区别:您可能忘记了,我们这里是公立学校,不能管太多。
而以少数优秀私立学校为代表的精英教育(当然,私立学校也有很差的),孩子往往都是富贵家庭出身,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严格,往往都有特殊或者极其严格的“36项军规”,学业上则要求非常高,成绩不好是不大可能被录取的。
当然,在精英体系中,还有一类就是少数优秀的公办学校,即“学区房”所在学校,这类学校家庭结构与极少数私立学校家庭类似,唯一区别的是在管理上学校一如既往,不会那么严苛,核心都是靠学生自己,“不待扬鞭自奋蹄”。
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写过一本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炼成的》,讲的是美国旧金山最著名的一所公立中学,也是虎妈女儿所在的学校——惠特尼中学。这本书的第一章记录了一位优秀高三女生的一天,该章的题目是《魔法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考4.0的GPA(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