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平:七个关键词,带你了解新课标修订
七个关键词带你了解新课标修订
作者|吴刚平
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体现出一些重要的改革新思维。其中,三有时代新人、育人为本、核心素养、综合学习、学科实践、学业质量标准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新概念,是具有改革标识意义的关键词,非常值得深入研读和领会。
1、三有时代新人
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培养目标尤其是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是对新时期义务教育毕业生形象的总体要求和刻画,是义务教育课程的总纲和蓝图。要准确把握三有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需要澄清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等关联概念的密切关系,明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体内涵规定,并在学校层面的毕业生形象、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等方面推进培养目标体系建设。
2、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一种贯彻党和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原则。育人为本是对学科知识本位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反拨,是对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初心的回归。它强调把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目的和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目的和中心,知识学习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健康成长与健全发展。
3、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经历一系列具有不同主题或需求的现实情境或任务后,通过不断综合相关的领域知识、方法或观念,不断探索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心智灵活性。从教学的实际条件和需要来看,可以把核心素养分为领域核心素养和通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等。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高中叫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叫课程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孕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成长性经验积累和改造的结晶,是学生在经历完整的复杂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调动和整合人类文化工具、方法和资源而建立起来的情境、观念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心智灵活性。
4、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与单项学习、单科学习或分科教学相对应。综合学习通常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或某些综合性的目的,运用综合的学习方法、手段和途径等,解决综合性的问题或完成综合性的任务,学习综合性的学科或跨学科内容,进而发展综合素质的学习过程或状态。诸如任务型、项目化、主题式、问题解决式学习等都属于综合学习的形式。
5、学科实践
学科实践是指具有学科意义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通俗地说,学科实践是反映学科有目的地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等的行为模式。它是与学科专家的工作类似的专业实践活动。比如:语文学科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作为学科实践方式;历史学科以史料研习、历史论证等作为学科实践方式;地理学科以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学科实践方式,等等。学科实践更能体现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探究结构的本质特点与要求,是学科知识向核心素养转化的中介。
6、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刻画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描述和规定,旨在明确核心素养统领下每个阶段的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学业质量标准强调整合的学业质量表现,体现了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质量观,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7、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和学科主题学习是一对范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比学科主题学习更加综合的教学形式,它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整合起来,旨在把新的知识同既有的知识、信息与体验链接起来,进而同社区生活乃至全球社会的现实课题链接起来,借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主题的基础性与实践性理解。由于核心素养的性质特点和培育要求,学科主题学习也需要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而跨学科主题学习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范围更大和程度更高的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
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年版)〉研读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将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该如何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它有什么特点?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安桂清、周文叶教授主编,16位课标修订专家加盟撰写的《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来啦!
本书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标准的修订思路,结合中小学实际需要,重点阐述了新方案新标准的时代特点和育人价值,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和迎接挑战等方面,阐释了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特点,并就实施推进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策略建议。
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专业学习上的参考、借鉴和支持。
《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吴刚平 安桂清 周文叶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82.00元。
内容简介
全书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标准的修订思路,结合中小学实际需要,重点阐述了新方案新标准的时代特点和育人价值,“三有”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习中心教学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14门课程标准研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新方案新课标修订十问十答等共计24章专题内容,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和迎接挑战等方面,阐释了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特点,并就实施推进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策略建议。
其中,这次新方案新课标的很多亮点和关键词,如大观念、大概念或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设计,项目化、主题式、任务型学习,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都相应地纳入到这24章的具体研读阐释中,可以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专业学习上的参考、借鉴和支持。
作者介绍
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等。参与研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主持六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获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周文叶,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表现性评价、课程开发、教师教育。主持全国社会科学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理论与技术》《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师表现性评价》,译著《变革学校: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共同核心标准》等。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安桂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出版《整体课程论》《课例研究》等著作6部,发表SSCI论文及CSSCI论文50余篇。曾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课程理论、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综合课程开发等。兼任全国课程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CSSCI来源期刊《全球教育展望》副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