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育资讯> 政策解析> 正文

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来源:互联网 查看:552 时间:08-03 11:41

近日来,中央文明办与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的通知文件。内容如下:为了鼓励学校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培育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一直以来,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被人们视为帮助青少年群体有效回应网络挑战、防止网络沉溺或误导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取得了诸多积极的成果。但仍需注意的是,网络媒体的快速、多样化发展,各种网络活动层出不穷,对网络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对于具有一定网络素养的青少年而言,未来的网络素养教育不能仅泛泛传授网络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对各种新兴的网络活动进行深入剖析,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当前亟须网络素养教育者关注的是各种网络活动对青少年的诱导机制,例如网络直播。不可否认,青少年沉溺于直播、参与打赏,与平台不规范、部分网络主播存在问题、青少年的自制力不足等方面密切相关。但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对青少年沉溺直播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网络直播内含诱导青少年的诸多机制。网络直播综合运用网络主播的打造、场景的设置、音乐灯光等内容的选用、直播进程及关键节点的把握等元素,作用于青少年的感官及情绪情感,引导着他们观看直播时的行为以及对于直播的整体态度。

一些青少年事后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多种打赏行为,某种程度上是受网络直播“情绪调动机制”甚至“激情激发机制”左右。所以,青少年长期沉溺于一些网络直播,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网络直播设置的场景依赖网络、同伴传播等机制导致的。未来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当重视并呈现网络直播的诱导机制,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反诱导素养,以此助力青少年更为健康地面对、接触、使用网络直播。

提升青少年的网络反诱导素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研究力量方面看,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尽快开展网络直播诱导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诱导机制的种类、具体内容、作用方式等深入剖析。从教育力量方面看,教师需要以具体的网络直播为案例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鼓励青少年进行合作性探究,分析网络直播产生诱导的方式、途径等内容,让青少年更为深入地了解网络直播。从行政力量方面看,教育行政部门等需要为教师开展网络反诱导教育活动提供相关资源,保障网络素养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一、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网站平台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严格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网站平台不得研发上线吸引未成年人打赏的功能应用,不得开发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的各类“礼物”。发现网站平台违反上述要求,从严从重采取暂停打赏功能、关停直播业务等措施。

二、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

网站平台应加强主播账号注册审核管理,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为16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的,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对利用所谓“网红儿童”直播牟利的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发现违规账号从严采取处置措施,并追究相关网站平台责任。

三、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

“青少年模式”是经过严格内容遴选、适合未成年人观看使用的有益方式。网站平台应在现有“青少年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品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持续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严格内容审核把关流程,配备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专门审核团队,既选优选精又杜绝“三俗”,让家长放心、孩子满意、社会叫好。要优化模式功能配置,在首页显著位置呈现,便于青少年查找和家长监督,严禁提供或变相提供各类“追星”服务及充值打赏功能。

四、建立专门的服务团队

网站平台应建立未成年人专属客服团队,优先受理、及时处置未成年人相关投诉和纠纷。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打赏的,网站平台应当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及时查核,属实的须按规定办理退款。对于违规为未成年用户提供打赏服务的网站平台,以及明知用户为未成年人诱导打赏的经纪机构和网络主播,从严采取处置措施。

五、规范重点功能应用

榜单、“礼物”是吸引青少年“围观”互动的重要功能应用。网站平台应在本意见发布后1个月内全部取消打赏榜单,禁止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对网络主播排名、引流、推荐,禁止以打赏额度为标准对用户进行排名。加强对“礼物”名称、外观的规范设计,不得通过夸大展示、渲染特效等诱导用户。加强新技术新应用上线的安全评估,不得上线运行以打赏金额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各类功能应用。

六、加强高峰时段的管理

每日20时至22时是青少年上网的高峰时段,也是规范网络直播的重要时点。网站平台在每日高峰时段,单个账号直播间“连麦PK”次数不得超过2次,不得设置“PK惩罚”环节,不得为“PK惩罚”提供技术实现方式,避免诱导误导未成年人。网站平台应在每日22时后,对“青少年模式”下的各项服务强制下线,并不得提供或变相提供常规模式开启方式,保障青少年充足休息时间。

七、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鼓励学校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围绕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网络法治观念和行为规范、网络使用能力建设、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等培育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引导未成年人监护人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支持社会各界共同开展宣传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当然,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反诱导素养方面,还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将青少年培养成为自主的人,是帮助他们应对网络的基础性方式。各级各类机构在加强网络直播治理时,还需要相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和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师汇通•教育资源平台”均由合作方或注册用户上传,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管理联系,以便处理。

头条热榜

换一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