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方面问题的热点话题
教育部门“两会”召开,教育依旧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他们提出了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许多建议,其中涉及到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中教育等各个阶段,同时,也回应了过去一年教育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来看看,他们都说了哪些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
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学前教育应该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普及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代表蒋宇霞认为,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和普遍性等特点,与学前教育的特点相契合。
蒋宇霞建议,“当前,民众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诉求就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将幼儿园纳入‘十二年义务教育’体系内十分必要。”
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 满足民生需求
政协委员李景虹提出6个建议:
其一,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在财政预算中明确安排学前教育经费,调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其二,加强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对学前教育给予财政倾斜,鼓励成熟社区开办学前教育服务中心,面向社区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便就近的学前教育服务。
其三,加快建设覆盖幼教的严密网络,将所有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幼儿园品质诚信系统,政府定期向社会公示幼儿园监督检查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对幼师和保健师实行信用制度和黑名单管理,一旦出现虐童等危害幼儿人身安全的行为,将永不录用并记入其个人征信,情形严重的依法严惩。
其四,鼓励现有幼儿园增设托管班,延伸至两至三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探索幼儿园“半日制”“全日制”和“小时制”组合的模式,将家庭照看与幼儿园托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发布托管行业规范化标准,出台切合实际的托管机构管理规范。
其五,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价格管制。目前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是主要根据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确定的收费标准,因而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机构,也应予以收费监管,进一步完善民办幼儿园收费价格备案程序。
其六,鼓励开办幼教师范学校,培养更多合格的幼师队伍。依托已有的特色优势幼儿园,推广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对幼师开展幼儿教育能力培训;加强幼儿园保健医生队伍建设,增加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的卫生保健人员的配比,并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对幼儿园教师和保健医生进行定期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和晋升制度
二、中小学教育
建议缩短小学年限 推广九年一贯制教育
代表周洪宇表示,国内也有人对 “ 六三学制 ” 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一是不符合现代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从修业年限来看,小学的年限太长,把五年能够完成的任务硬是拖到六年,既浪费国家的人、财、物,也延缓甚至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初中只有三年,大量新学科在此阶段出现,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因此,他们主张实施计划 “ 五四学制 ”。
现行小学六年学制确实太长,已不完全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以及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周洪宇建议,“ 缩短小学年限 ”,学制改革可将现行的 “ 六三制 ” 逐步改为 “ 五四制 ”,并允许在局部试行 “ 五三制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如果 “ 十四五 ” 期间,将全国极少数 “ 五四制 ” 实验学校争取扩大到占一半,改变目前 “ 六三制 ” 几乎完全占主导的现状,使学制更加灵活多元、富有弹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受教育群体的不同需要。
建议取消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
“课后延时服务”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为了破解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难题,解决城镇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应打造成真正的惠民工程,不应再增加家庭教育经济负担。
佘德聪建议进一步修订九年义务教育法,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政策,全国统一免除中小学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改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免费提供课后服务;建立中央财政增加中小学教育课后服务专项基金,对地方财政实施统一支付补贴。
建议将抢占课间时间纳入考核体系
委员胡卫建议优化课前方案设计,规定教师课内讲完关键任务,将非重点、较耗时、需多次训练的内容,在课堂短讲但以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温习。对于教研组、教师备课不力,可考虑在全校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与此同时,应探索课后补差辅优,利用目前中学“三点半”以后的延时服务,对于“吃不饱”的学生进行辅优,解决学习重点难点问题。
建议注重兴趣培养增加劳动课程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教育部也在推动“双增”,即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实现以“双减”带动“双增”,“双增”促进“双减”,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代表王填建议,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善劳动课教师的岗位设置,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生活化、探究化。优化劳动教育课程、教材设置。保证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2课时,初中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将劳动课开设情况、师资情况、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结果等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建议为书法武术戏曲教育统一编写教材
委员凌友诗表示目前各校采取课本自选自编方式,武术教育甚至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各校自行聘请书法家、武师、戏曲表演者从事教学,这些人其实不一定适合当老师。此外,之所以大家对书法、武术、戏曲教育重视度不够,相关课时被挤压,根本上是因为尚未设立考试、评核办法以及法律保障。
网友建议:加快编纂标准教材的力度;书法、武术、戏曲培养师资力量;把书法、武术和戏曲整合进现有学科或独立成科,并实施校内考试、公开考试,制定政策法规。
建议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 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委员冯某表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更是蕴含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与民族精神。他建议,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特点,明确传统文化培养目标,制定分级教学计划,开设涵盖传统礼仪、习俗、书法、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课程,并确保传统文化课程占有一定学时。
冯某建议,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日常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学时”和实践教学方式。例如开展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文化社团,举办传统文化节、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有机结合,注重在文化课、艺术课教学中嵌入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知识。
建议学生做作业要提高质量
针对作业问题,代表王家娟建议“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还要“调结构、提质量”。作业设计要兼具多样性、新颖性、分层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建议将防性侵课程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代表丽某表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性侵,不仅会带来身体伤害,还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伤害,希望孩子们可以提前学到防性侵知识保护自己。
丽某介绍,《“女童保护”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儿童进行性教育、防性侵教育;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防性侵教育还缺乏全国性、制度性安排,迟迟难以普及。
超强“学霸”实行弹性学籍管理 允许提前毕业
代表李某建议适当修改教育部2013年颁发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和地方相关政策,在“学籍变动管理”章增设条款,增加关于超常学生跳级的内容,包括超常学生认定方式和标准,跳级操作程序和流动机制,“插班制”或“走班制”的教学安排等。同时,对拔尖人才苗子给予学段提前毕业的积极政策,当他们完成某学段学习任务,经申请准予提前毕业,给予富有弹性的升学政策。
李某还建议,在拔尖人才苗子较集中的地域,在保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还可给予招录拔尖人才苗子的支持性政策,以进行更有效的集中培育。在培育条件较完善的一所或几所学校设置行政班或组,配备导师跟踪指导,开设适合拔尖人才苗子发展的学术性高、融合性强、实践性优的课程体系,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较长远、系统乃至跨校间培养。
建议把学生患者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委员马某表示,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学生患精神疾病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这对很多家庭是不小的负担。
马某议将学生患者心理治疗有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校入学健康体检,实现心理疾病早发现、早识别与早干预。
建议保障中小学教师休息时间
民进中央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①要合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②探索实施弹性上下班和补充休息制度;③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优化教学评比考核和督查检查安排;④畅通教师沟通渠道,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⑤及时掌握教师心理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⑥针对个别家长的不当言行,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做教师的坚强后盾。
让教师的时间回归课堂教学本身
政协委员许某表示,“ 双减 ” 政策实施后,教师额外承担了很多非教学工作任务,工作量增加了很多。
她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让教师的时间回归课堂教学本身,避免承担过多教学以外的工作,让教师能真正回归 “ 教书育人 ” 的本职、本位,高质量地落实教书育人工作。对于欠发达地区,尽快配足配齐教师,缓解师资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
教师轮岗不能止步于人员的流动
教师交流轮岗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委员欢某提出,鼓励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积极开展深度交流活动,引领各中小学以参与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为纽带,在教师“流出校”和“流入校”之间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实现组团式、捆绑式发展。
建议地方教师流动轮岗带动薄弱学校师资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点、难点、着力点。
委员慧某建议,首先要加强地方师范院校乡村教师培养,地方师范院校要提升自身教育能力,让这些人才下沉到基层去。同时,要给地方教师们减负,让他们把时间用于钻研教材教法,提升教学质量。另外,要通过流动轮岗的方式,地方师范院校跟地方的中小学进行合作,采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提升最基层的中小学师资能力。
建议中小学大幅增加文言文教育,中高考、公考加内容
代表秦和就下一步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提出4点建议:
一是编写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历史、书法、美术等课程中,缺乏系统的设计。学生通过学习相关课程,能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技能,但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建议有关方面组织专门力量,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应当学习掌握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各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这一指南,既可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也可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引,同时也是学校系统设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个指南,引导中小学生持之以恒学习传统文化,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
二是大力培养培训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师资力量相对落后,是制约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瓶颈。突破这一瓶颈,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培训。这是当务之急。建议采取适当方式,将传统文化师资纳入教师国培计划,各地开展的教师培训也要专门安排传统文化培训。要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共同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课程,开发针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培训教材,增强实效性,避免走过场。另一方面,要将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培养环节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内容,注重培养广大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同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也要强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言文教育。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都以文字进行表达,并通过文字沉淀下来。学会文言文,是通往传统文化大厦的钥匙。新中国成立后构建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文言文教育被削弱。从多方调研了解情况看,我国的中小学生大都未能熟练阅读文言文。到了大学阶段,文言文的欠账更是难以补上。近年来,虽然古诗词及文言文的分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让中小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为此,建议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中小学文言文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将学会文言文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素养。惟其如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后继有人。
最后,应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考试评价是指挥棒。深入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建议在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各类高利害性考试中,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竞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高中教育
建议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统考
代表张常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内容她印象深刻。
张常宁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建议更多高中开设小语种课程
代表别必亮建议,鼓励更多高中开设俄语日语等小语种课程,加大对学生选择小语种学校教育的宣传力度,并适当限制普通高考非小语种课程学习的考生报考资格,避免影响高考公平。
四、大学教育
建议大学本科实行4年至8年弹性学制
政协委员徐某建议,应该从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医疗、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形成合力。他建议,大学本科阶段实行4年至8年弹性学制。现有四年制大学学制下,大学生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且无固定经济来源,结婚条件不成熟。如果实行弹性学制,能给予有结婚意愿的大学生学习和组建家庭的时间自由。
同时还建议,效仿大学转专业模式以及上海跨校辅修模式,设立大学跨校转学制度,允许大学生在大二时参加一次跨校转学考试,给普通高校学生特别是“双非”高校学生一次到名校学习的机会,打破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界限,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五、职业教育、特殊教育
建议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
挺起职业教育的脊梁,当务之急就是要破除体制障碍。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①横向要融通,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横向贯通,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②纵向要畅通,要打通断头路,畅通职业的升学渠道,特别是要以能力和实操作为导向,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并使它成为职业本科、职业专科招生的主渠道。此外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很重要的是要使职教毕业生在就业、落户、薪酬待遇等方面能够享受和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以此来扭转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缓解家长的焦虑。
建议特殊教育向学前和职教两端发力
委员周某建议,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应该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向两头延伸,一是对3岁至6岁的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要扩大招生,比如让残疾儿童进入到普通幼儿园学习;在特教学校开设学前班。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比如加大课程的开发、开办职业培训班、完善职业学校的办学体系等,为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找到出口,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方便更好地融入社会,真正实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
从另一方面,目前我们对融合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增加,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能够进入到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普通学校要应收尽收。她认为这是从人的发展规律出发,是对生命尊重的一种体现。但是现在普通学校的教师,对于残疾儿童缺陷的基本认知,包括对残疾儿童的评估以及教育策略等,是一个专业短板。
她认为要加大普通学校的教师对残疾儿童的专业培训。一方面是校本课程的培训要跟上来;另一方面区域的研修部门或者教研部门要承担起对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我们还建议高校要在普通师范生当中增加特殊教育的课程,并且列为必修课。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办学校在职教师的权益。在教龄认定方面,对“脱编”后重新“进编”的教师,建议将之前的教龄“归零”。职称评定方面,可以允许带职称进编教师享受待遇,但不占用学校其他教师的职称名额,或适当上调学校的教师职称岗位结构比例,让更多年轻教师安心从事教育事业。